未成年犯罪再引关注,该如何更好守护“少年的你”?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11-11 17:35

近日,江西一名7岁女童在乘坐电梯时遭14岁陌生男孩捂嘴控制。据当地公安通报,涉案男孩刘某某(14岁)的行为构成猥亵他人,依法被处以行政拘留。

2024年2月,13岁男孩在公园内性侵8岁女童;3月,河北邯郸初一学生被三名男生杀害;2023年,甘肃刘某杀害8岁女童……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犯罪低龄化加剧等相关话题屡屡登上热搜,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4月16日,最高法通报了人民法院依法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情况,其中就提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形势依然严峻,侵害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呈上升趋势,涉网络犯罪问题突出,家庭监护缺失问题突出。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不仅触动了公众的神经,也对现有的法律体系和未成年人教育提出了挑战。如何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保护受害者的权益,同时对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适当的教育和惩戒,成为了社会、法律等各部门必须共同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图源:央广网

未成年不是违法犯罪的免责金牌

2024年5月31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白皮书(2023)》,全国检察机关去年共批准逮捕侵害未成年人犯罪53286人,提起公诉67103人,同比分别上升35.3%、14.9%。其中,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侵害未成年人16972人,同比上升24.9%,占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25.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中涉性犯罪较为突出。

而一些恶性案件的发生也引发公众要求对施害者“严加惩处”的感性认知,这与司法制度对犯罪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理性设计,再次产生碰撞。

“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整体原则,既要让未成年人知道违法犯罪是需要受到相应惩罚、具有成本的,避免再次犯罪;又要给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让其不会因为一件事从少年时期就‘毁了一辈子’。”浙江伦和律师事务所王逸芸律师指出,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在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侵害未成年被害人的事件中,往往会因为难以平衡惩戒力度,而致使未成年被害人家属以及社会公众难以接受。“目前我国针对这一块的制度仍存在空白,需要进一步进行完善。”

在江西电梯事件发生后,就有不少网友质疑单纯的行政拘留不足达到理想的惩治效果。中央财经大学刑法教研室副主任简爱就此事件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目前未成年人保护的刑事政策仍然有必要进行细化,以及适当调整行政处罚以完成预防、惩处效果和刑罚处罚的衔接。同时,也有必要建立针对监护人失职行为的惩罚机制,促使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

此外,简爱提出,对于此类实施比较恶劣行为的、14周岁以上但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仅行政处罚的惩治效果可能有限,还应实施矫治教育措施,以纠正其心理和行为偏差。

“未成年不是违法犯罪的免责金牌,只要触碰到法律的红线,无论是否成年,都会得到相应的处罚。”王逸芸表示,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犯抢劫等八种犯罪需负刑事责任;年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符合特定情形,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也要负刑事责任。对因不满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法律也有相应的处置措施,包括责令其父母加以管教、予以训诫、责令参加社会服务活动等,并可将其送入专门学校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据最高法数据显示,自2021年3月《刑法修正案(十一)》实施以来,截至目前,4位已满12周岁不满14周岁未成年人被判刑,犯罪人被依法判处10至15年有期徒刑。

“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对于主观恶性深、犯罪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未成年人,坚决依法惩治,绝不纵容;对于主观恶性不大、犯罪情节较轻的未成年人,依法从宽;一体落实‘保护、教育、管束’措施,既让涉罪未成年人感受法治威严,也警示教育社会。”最高检第九检察厅负责人曾强调,要特别注意全面准确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准确把握起诉、附条件不起诉和不起诉条件。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在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时也曾提出,法治教育中的一些表达方式给了未成年人错误的引导,使得一部分未成年人单纯地认为不满14周岁就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作为律师,我们也希望通过普法讲座、模拟法庭等普法公益活动,增强青少年的法制观念,利用青少年感兴趣能接受的有趣方式将普法内容传递给他们。” 王逸芸介绍,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问题,部分法院和检察院设立了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部门,这些部门专注于保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权益,同时确保他们得到必要的教育和矫治,“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希望能够为未成年人提供一个更加安全和有利于成长的环境。”

强化家庭教育指导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后面,可能都有一个“问题家庭”和一对“问题父母”。

有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3年,全国法院一审审结的涉未成年人暴力案件中,被告人为留守儿童的案件占比22.94%、单亲家庭占比6.95%。家庭教育不力或者疏于管教,是引发未成年人出现严重不良行为或者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是他们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形成的第一站。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极为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在处理涉及不当行为的未成年人时,心理评估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辅导员、二级心理咨询师季燎原在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强调,虽然专业医院提供的心理评估对确定未成年人的心理状态和所需的干预措施极为重要,但父母的关心和关注同样不可或缺。“父母的情感支持和理解是未成年人心理恢复的关键因素,父母同样需要接受正规的心理咨询,学习有效的干预技巧,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为孩子提供及时的关心和支持。”

2023年5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妇联、中国关工委联合发布了第二批在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中全面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典型案例。其中一个案例涉及2020年在浙江义乌因盗窃被捕的16岁少年左某。经义乌市检察院的调查发现,左某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离异,缺乏家庭关爱和正确的教育,这些因素导致了他的行为偏差。检察院不仅对左某进行了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还对其家庭成员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些措施显著改善了家庭环境和亲子关系,有效矫治了左某的行为。

“孩子的不当行为往往与家长的行为模式有关,因此家长的自我反思和改进同样重要。”季燎原认为,家长同样需要接受专业的科学的指导,以便于更好帮助孩子。“无论是受害者家庭还是有不当行为青年的家庭,都需要专业的心理帮扶,而再专业的心理帮扶计划,也离不开家长们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来源: 潮新闻  
编辑: 李振兵   主编:马京川      审核: 何旭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