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 做好盛世修文“重庆新篇”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07-28 07:18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保护古老文化,不让其因年代久远而渐行渐远,盛世修文已成必答之题。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眼下正冒着如火的骄阳,如火如荼地推进。重庆组织了150多支普查队分赴各个区县,走进山野丛林,又新发现文物 68处。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重庆有“不可移动文物”多达2.6万余处。如何让这些沉睡在时间长河中的碎片,“活”起来、“火”起来?是一场古与今、新与旧的碰撞。

在忠县东溪镇,普查人员对龙洞岩墓区、天堑村观音洞造像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现场复查,无人机航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系统等手段也在普查中大显身手。

截至7月初,重庆已复查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不可移动文物1440处。第四次普查,把文物类别从59项细化为63项,并首次将山水环境、线路景观等,纳入了普查。为文物活起来,打造一个尽可能详尽的数据库。

在重庆,借助数字化手段大量“上分”的文物保护案例,不胜枚举。随着文物保护的数字化,更多“不为人知”的文物,将纳入文物普查的账册,并找到新的文化语境,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

全国文物普查,此前已经开展过三次。从上一次普查算来,已时隔16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全国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接近76.7万处,重庆有2.59万处,排在全国第13位。第三次普查和第二次相比,重庆登记入册的文物增加了200%,新发现的文物超过1.7万处。让这些不可移动的文物“活”起来,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数字技术帮了大忙,变“不可想象”为“不可思议”。

在一众博物馆中,白鹤梁绝对是“技术咖”。它本身存在于长江水底的无压容器中,水压、水温、水质、水下建筑稳定性、文物表面微生物等各项指标,需要实时监测,没有一个数字化技术的加持,很难做到。而在更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上,白鹤梁还曾经尝试过:VR逛馆儿。VR等数字技术,如今已成为不少博物馆的标配“新玩儿法”。借助虚拟技术,走入一幅青绿山水之中。或者,穿行于故宫红墙之间。

一个“智慧博物馆”,就涵盖了多个方向:智能装备、软件技术,以及方兴未艾的沉浸式文旅。当数字技术,越来越多地渗透进文化领域,那些凝固于土石、镌刻于青铜、誊录于丝帛、书写于简牍的文明,用丰富的姿态穿越厚重的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丰富的新业态让我们能够选择:以自己喜爱的方式,一览千年。

让文物“活”起来,还不算完,还要添上一把“火”。《重庆市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改革方案》,为文物“火起来”定出了一个“小目标”,到2027年,重庆“市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力争“开放利用率”达到95%;文物博物馆A级景区,达到80家;“活用”文物的文创收入,突破1个亿。完成这个“小目标”也意味着,重庆基本建成“中国文物文化创意产业基地”。

南山石刻,位于大足区城南的南山之巅,起于南宋,许多造像独具想象,全国罕有。

大足城区往西南方走出20公里,是石篆山。这里的石刻,均出自著名工匠文惟简一派。

石门山,位于大足区城东20公里处,因有巨石夹峙如门而得名。石窟依山势曲折分布,268身造像,展现了古代工匠们空前的创造力:千里眼、顺风耳,也被具象化,极尽巧思。石门山、南山、石篆山,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却少有人知。在经历了漫长、浩大的保护修复后,才亮相于世人之前。大足石刻“五山齐开”,新开的三山,也将“一朝成名天下知”。这是重庆文物保护利用的一个缩影。只重保护、不谈利用,文物就只能“孤芳自赏”。在大足石刻的数字场景中,千手观音似乎近在咫尺,粗粝砂石似乎触手可摸。沉浸式走入其中,就走进了满山雕凿声的历史长卷。摩崖上的古老造像,也穿越时空,在人们眼前“活”起来。

文物不仅是历史绝唱,也是时代回响。大足石刻研究院监测中心副主任赵岗,希望通过数字技术将文物资源从平面变成立体,从静态变成动态,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数字时代的开启,以互联网、物联网、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融合发展、全面渗透,数字技术不仅会让文物 “活下去”,更会让它“火起来”。

重庆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王立新教授则认为,科技可以极大地活化传统经典文化元素的再现,做到非常逼真,非常沉浸式的环境,这都是非常成功的。但还要注意到一种地方感的发现,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做一个链接。只有真正地体现文化生长的力量,才能够真正地实现文化遗产元素的一个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利用数字浪潮,我们不仅可以轻松穿梭千年、纵横南北、触摸文脉,至此,远方非天涯,历史无鸿沟。而“活”起来的文物,同时也会“火”起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完成传承的交接棒。文化,在一脉相承中创新发展。文有脉,行必远。生生不息的文脉,不仅赓续历史,更让人看到日新月异的现在和未来。

来源: 第1眼-重庆广电  
编辑: 柏云辉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