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继续优化楼市政策,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量创近期新高

新重庆编辑

2024-07-08 19:23

“5·17”楼市新政出台已超过一个半月的时间,各地购房优化政策还在加码。

据潮新闻梳理,刚刚过去的一周,多地继续优化楼市政策,支持刚性、改善性购房需求。除首付、利率“双降”外,还不断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为多孩家庭提高优惠政策等,助力降低居民购房门槛、减轻购房压力。

与此同时,随着政策效应逐步释放,房地产市场活跃度也持续上升。尤其是一线城市,二手房成交量显著回升。

多地持续优化楼市政策

7月5日晚,江苏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与南京市司法局联合发布《关于取消商品住房项目公证摇号销售要求的通知》,即日起,南京市取消商品住房项目公证摇号销售要求,由开发企业自主销售。这意味着,南京正式取消已执行7年的公证摇号政策。

不仅如此,同一天,南京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实施存量住房“以旧换新”活动住房公积金配套措施的通知》提出,参与“以旧换新”的市民购新房时公积金贷款最高额度可上浮20%,即个人60万元、家庭120万元。

在广东,首套房认定有了“佛山标准”。7月2日,佛山住建局发布通知,调整住房套数认定标准,其中明确,在“佛山市住房保障和房产信息网”挂牌出售、出租的商品住房,不计入居民家庭住房套数。

这意味着,部分人购房时,只要符合上述规则,可以按照首套房进行贷款,享受更低的首付与利率。

此外,还有多地持续优化公积金贷款政策。

贵州六盘水7月1日起提高住房公积金贷款限额。单职工家庭贷款限额提高到50万元,生育二孩以上的单职工家庭贷款限额提高到60万元;双职工家庭贷款限额提高到60万元,生育二孩以上的双职工家庭贷款限额提高到72万元。

河北石家庄7月4日起,二孩或三孩家庭在中心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时(含商转公),申请人家庭名下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已有一套成套住房的,执行首套住房信贷政策;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已有两套成套住房的,执行第二套住房信贷政策。

云南普洱明确,7月4日起,符合条件的购房职工家庭可以提取住房公积金支付首付款,减轻缴存人家庭购买新建商品住房支付购房首付款的资金压力。

业内认为,下半年政策将继续以稳定市场和去库存为主要目标,预计各地会继续出台力度更大的支持政策。

一线城市二手房已迎年内成交小高峰

政策激励之下,居民购房热情提升,多地房地产市场开始迎来转变。尤其是二手房市场,刚刚过去的6月,一线城市和部分热点城市迎来成交小高峰。

截至目前,作为楼市“风向标”的一线城市已全部落实“5·17新政”。

数据显示,6月北上广深二手房网签量分别达到了14987套、26374套、10456套、5309套,均创近期新高。

上海是首个跟进“5·17新政”的一线城市。5月27日,上海出台“沪九条”,包括调整优化住房限购政策、支持多子女家庭合理住房需求等措施。上海首套房贷首付比例下降至20%,贷款利率也降到有LPR制度以来的最低点。

最新数据显示,6月上海二手房成交26374套,环比增加41.1%,创下近3年来的单月成交新高。

北京政策落地相对较晚,但市场预期也带动了成交回暖。北京市住建委官网数据显示,6月份,北京市二手住宅网签量为14987套,环比增长12.0%,同比增长29.1%。这个成交量也创下了自去年3月以来15个月的新高。

同为一线城市的广州和深圳,二手住宅市场也出现回暖信号。

据广州市房地产中介协会数据,6月全市二手住宅网签量为10456宗,环比增长33.4%,是今年以来首个网签量破万的月份。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数据显示,6月全市二手房交易量为5309套,同比增长66.3%,创近40个月新高。

据潮新闻此前报道,6月杭州二手房市场也呈现供需两旺的景象,单月成交8849套,创下15个月以来的新高。

一般来讲,二手房过户流程较长,成交数据滞后,市场的实际影响尚未充分显现。可以预见,政策效力还会逐步兑现。

来源:潮新闻 

潮新闻编辑 徐光

编辑: 田韵沁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