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免费的塑料袋,实际上也称重收费!您注意到了吗?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26 12:37

在超市里称一颗紫甘蓝,称重时装袋或不装袋,价格竟会差出一角钱。“原本以为是免费的袋子,没想到还按重量收了钱。”近日,短视频平台上有关超市里装生鲜的塑料袋会被收费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热议。记者随即也在北京的大小超市进行了探访,发现超市装生鲜的塑料袋如何收费没有一定之规,是笔“糊涂账”。

袋子随生鲜称重 商品越贵袋越贵

走进东城区一家大型超市的生鲜区,前来选购的市民络绎不绝。不少顾客的购物车里,都放着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每挑选一种蔬果,顾客都会扯下一个塑料袋装好,然后再拿去称重。

记者看到水果区有3.99元一斤的梨,单拿一只梨去称,重量为0.396千克,价格为3.16元;可如果把这只梨放进塑料袋再去称重,重量显示为0.402千克,价格为3.21元。加了一个袋,重量增加了6克,价格贵出了5分钱。负责称重的工作人员坦言,如果顾客要求去掉袋子称重,超市会拿掉塑料袋再称;如果顾客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袋子就跟着商品一起称了,“差不了几分钱。”

看到记者两次称重价格的变化,一旁的顾客吴女士皱起了眉:“4元钱一斤的水果,加一个袋子就贵了5分钱。那要是买榴莲、海鲜等单价高的商品,袋子不就是榴莲、海鲜价了?”吴女士认为,塑料袋收费无可厚非,但收费标准应该统一起来,而不是随着买的东西价格高低而变动。

塑料盒扣除重量 塑料袋不减

在东城区另一家大型超市里,水果区放着一台秤,在没放任何商品的情况下,显示屏上显示的重量为-0.02千克。一旁的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他们包装蔬果时用的秤,顾客自己挑选的蔬果在自助收银区称重结算。“我们用塑料盒盛水果,所以称重时会提前减掉20克盒的重量。”当问及顾客拿塑料袋装生鲜称重,能否减掉塑料袋的重量时,工作人员连连摆手说:“那去不了,袋的重量也没多少。”

记者挑选了一个黄蟠桃,单价为13.98元一斤,用袋子装上去称重,净含量为240克,总价为6.71元;拿掉袋子单称黄蟠桃,净含量为238克,总价为6.65元,价格差出了6分钱。

记者随机询问了周围的3位消费者,他们都没注意到不起眼的袋子会按“分量”收费的细节。“原以为袋子是免费的,没想到也会收钱。看来以后不能贪小便宜了,买头蒜也装个袋,以为拿回家当垃圾袋还赚了。”顾客杨先生说。

小超市的塑料袋收费更糊涂

在海淀区一家街边的小型生鲜超市,结账区的显眼位置贴着不同型号塑料袋的收费标准:按照大小不同,塑料袋每个收取0.1元至0.3元。可到了结账环节,袋子如何收费却是笔“糊涂账”。

和大超市生鲜区提供的撕拉式塑料袋不同,这家小型生鲜超市称重使用的塑料袋,是带提手的,材质也更为“厚实”。

刘女士挑选了一个12元一斤的贵妃芒,套上袋子称重,秤上显示的价格和售货员收取的价格一致,为7.32元,抹零后收了7.3元。刘女士询问售货员,塑料袋的价格是怎么算的,售货员称:“袋子不另外收费。”

“可连着袋子称重,袋子不就跟水果的重量一起算进总价里了?”面对刘女士的质疑,售货员去掉袋子再次称重,价格就变成了7.2元,比有袋子时的价格减少了0.12元。刘女士要求售货员开出小票,售货员在机器上操作了一阵,打印出的结账清单又变了样:水果和袋子的钱分两项列了出来,贵妃芒7.2元,袋子0.2元一个,共计7.4元。

“一会儿一个价格,也太乱了,塑料袋有成本,收费可以理解,但不能是笔‘糊涂账’。若是塑料袋按重量收费,称重时就应该减掉袋子的重量,这才公开透明。”刘女士说。

在采访中,很多消费者都没想到,原以为免费的袋子实际却按重量被收了钱,而且收费的标准还不统一。“超市应该明确告知消费者,袋子是收费的,稀里糊涂被收了钱,心里总归有些别扭。”多位消费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但记者也发现,绝大多数超市并非有意误导消费者,是觉得几克的分量实在不算什么,没有计较的必要。

(记者 师悦)

编辑: 朱丹红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