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孩子不认识钱了?

潮新闻

2024-06-20 07:35

“同学们,如果我们买笔和练习本花了5元,现金可以怎么组合支付?”前不久,浙江嘉兴的数学老师倪舒怡,在给一年级孩子上《认识人民币》一课时提问。

有孩子答:“可以用2个两元纸币和1个一元硬币!”

倪舒怡一听就发现了问题:“我们现在使用的第五套人民币中,没有两元面额的纸币。”随后,她拿出学具,一套缩小的仿真版第五套人民币,将纸币与硬币的面额、外形一一讲解展示。结果,班上45个学生,大部分人一眼就认出了100元、50元,但1元及以下面额的纸币硬币,孩子们大多不认识或从未使用过。

▲一年级课程《认识人民币》中用到的学具。受访者供图

现在,手机扫码或刷脸支付成为现代人生活的常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86%。孩子接触现金的机会变少了,对金钱的实际感知也在下降。

不带钱包也能“走天下”

你最近一次用现金是啥时候?

读五年级的阳阳今年第一次用现金,在两个月前。“学校组织了读书活动,我和同学摆摊卖文具,都用的现金。”阳阳说,为了找零方便,摆摊前一天,他特地找奶奶要了10元、5元的纸币和一把硬币。

“学校提倡活动用现金,但现在孩子出门普遍也用电子支付了。”家长郁女士告诉记者,阳阳五年级前的暑假里,她就帮孩子开通了电子手表的支付功能。现在不光孩子,大人出门也不带钱包,就一个手机走天下。家里唯一坚持使用现金的,是每天要去菜场买菜的奶奶。

2010年前后,移动支付开始迅速在我国普及。2014年,微信推出“微信红包”一炮而红,2015年微信春节红包发出2500万个,送出超过5亿的现金红包。此前仅有少数城市人口使用的移动支付,快速被推向了普罗大众。

“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加速了移动支付的普及。” 嘉兴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主任、副教授汪菲说,移动支付成为现代支付的主要手段,一方面得益于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另外一方面也源于头部平台企业数字消费场景的创新迭代,使得大众日益习惯了“一机在手,支付无忧”的消费便利。

有业内专家表示,移动支付普及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当中国的城市化率上升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随着现代社会物流、交通的便捷度提升,城市生活节奏加快,催生了更多小额支付的需求。在诸如寄快递、打车、给家里转务工费等现实场景中,移动支付的便利性无可比拟,既缩短了交易双方的距离,减少了交易时间,还能提升陌生人群体间经济往来的效率。

今年上一年级的孩子大多出生于2016年、2017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整钱换零”“凑钱找零”这样的购物场景逐渐变少,从他们对“钱”有印象开始,父母钱包里的一张张纸币、叮当作响的硬币,已变成手机屏幕上的虚拟数字和微信群里抢的红包。

今年4月,家长郑女士也为儿子的电子手表开通了支付功能。郑女士说,现在孩子读二年级,班上孩子几乎人人有电子手表,新功能一出现就会有人跟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胡宏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随着时代发展,孩子接触现金的机会变少了,不认识钱的现象值得重视。

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钱包是什么啊?”“钱不就在手机里吗?”“一分钱长什么样啊?”支付方式的更新,让不少父母感受到,关于钱的教育冲击悄然而至。无现金时代,没见过现金的孩子们对于钱的观念越发模糊。

近期,徐先生带着四岁的女儿逛商场,他发现,女儿看到心仪的玩具时,开口第一句话是“爸爸你带手机了吗?”当徐先生表示带了手机但没钱时,女儿却道:“手机不是一直有钱的吗?每次都能刷,花不完。”

徐先生说,他儿时的零花钱都是以个位数计算的,往往几块钱就能买到糖果、文具等很多东西,几块钱对那时的孩子来说已经是一笔“巨款”。但如今,一方面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们的压岁钱都是以百元单位起步的;另一方面具象的现金变成了抽象的数字,别说孩子了,连大人对于“花钱”的感受都在变弱。

▲一年级课程《认识人民币》部分教材。受访者供图

有网友表示,移动支付用习惯了,感觉花钱更快了。官方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移动支付业务达1851.47亿笔,金额555.3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1%和11.15%。

传统现金支付时,通过掏钱、数钱、找零等具体动作触发的人体感知更强,但刷脸、刷手机时,这种“支付痛感”会减弱。对于心智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近些年,网上关于未成年人尤其是低龄孩子巨额打赏、游戏充值的新闻频频被曝出。有家长坦言,孩子不认识钱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孩子们对于钱从哪里来,怎么花钱,怎么存钱等消费观念、理财观念的缺失。

“什么是钱,和钱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并不等同。” 汪菲说,教孩子认钱的同时,更应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孩子认钱更懂钱,“这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协同,共同回答‘什么是钱,钱从哪里来,钱往哪里去,钱如何生钱’系列问题,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金钱教育闭环。”

在学校教育上,《认识人民币》这一课,孩子们仍要学好。但日常生活中使用现金的场景变少,人们接触现金的频率越来越低,怎样创造环境,用现实感知的方式让孩子认识金钱、认识人民币,成为新的课题。

汪菲认为,首先家长要做到言传身教;其次图书馆、学校等也可多开展相关知识讲座和活动等,结合图文及实物科普,为孩子认识钱、使用现金创造认知空间;此外,有条件的劳动教育基地也可探索有偿服务,让孩子有机会通过劳动获得报酬,亲历“钱从哪里来”,逐渐引导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

无可厚非的是,无论何种支付手段,都建立在现有的货币体系之上,认识人民币是孩子们建立金融概念的基础。

建立多元多样的支付环境

孩子不认识钱的现象背后,潜藏着现金消费环境的隐忧。

从城市商场到农村小摊,从医院自助付费机到地铁闸口,随处可见的二维码及扫码设备,让不少人心生疑惑:移动支付如此便捷,现金支付如何保障?

随着现金收付环境的变化,拒收现金现象时有发生。在停车场,驾驶员以10元现金支付停车费,值守人员却表示无法找零而拒收现金;买个早餐,店员却以用餐高峰忙于备餐、无暇收取现金为由拒收现金;线上下单寄快递,收件员上门拒绝现金邮费……有网友调侃,“要是停电断网了,移动支付用不了了怎么办?”

胡宏兵表示,人民币是我国法定货币,现金依然是我国最基础的支付手段。

要知道现金使用几乎不受环境、场景、物质条件限制,不需要银行账户、手机终端等应用基础,对老年人、农村居民等特定群体至关重要。中国人民银行的抽样调查显示,老年人中经常使用现金的人数占比超过75%。其中,县域老年人经常使用现金人数占比为80.4%。

支付环境怎么优化?“建议对标现金使用人群的活动范围,精准性地确保支付渠道畅通。” 汪菲说,如针对孩子、老人、国际游客等特定人群高频率线下消费场所,提供多元支付渠道,保证移动支付、刷卡支付和现金支付并存。

今年3月,《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正式发布,在改善银行卡受理环境、优化现金使用环境、提升移动支付便利性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要求。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医”,目前,北上广深等多地已出台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优化支付服务工作,提升支付便利性。

苏州市面向老年人等群体推出现金服务直达“绿色通道”或“服务专区”;青海省按需为老年人提供上门零钞兑换等服务;上海在浦东及虹桥机场打造外籍来华人员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和支付服务区;北京提高机场外卡受理、外币兑换、服务咨询等便利化水平等等。

“优化支付环境,也需与时俱进,兼容各种创新。” 汪菲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作为电子版的人民币支付工具,其试点范围在进一步扩大,未来应用场景也必将越来越多,也许将来会成为我们另一种支付选择。

编辑: 贺子桓   审核: 何旭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