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想开网约车补贴家用 他却背上了十多万元的车贷

潮新闻

2024-06-18 17:56

“我本来只是想开一个月的网约车补贴家用,结果却莫名其妙买了辆车,背上了14.2万元的贷款,现在车也不知道在哪里。”

近日,严成(化名)向潮新闻记者帮发来投诉称,他在销售人员的一步步诱导下,掉进了汽车融资租赁的陷阱。

本来只想开网约车

没想到贷款“买”了辆车

今年4月,严成回国探亲,有一个月的工作空档,他想临时找一份工作。“我看到招聘网站上有网约车司机的工作,就跑去应聘了。”

严成提供的招聘信息显示,公司免费提供车辆,0押金0租金,司机只要开网约车或者顺丰车接送乘客,平台派单,月收入达10000元~25000元,发布单位是中资统骏(杭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统骏出行”)。

4月17日,严成来到位于杭州上城区的统骏出行门店,销售人员告诉他,双方需要签一份协议。但让严成没想到的是,这并不是一份劳动合同,而是融资租赁协议。

协议规定,严成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购买一辆一汽丰田的bZ3 517km 精英PRO车型(下称“标的车辆”),贷款期限从2024年4月17日一直持续到2029年4月17日,共计60期,每月还款3044.4元。据计算,严成贷款总金额为14.2万元,加上利息总共需要偿还18.26万元。

“我当时就有疑问,跟销售说我只想找一份开网约车的工作,并不想买车。销售说我开一个月网约车,只要付一个月的贷款就行了,首付款和后面的贷款公司都会付。我急着想找份工作,就相信了销售的说辞,签了字。”

销售人员还解释称,办手续要时间,因为严成比较急着开网约车,给他提供的是另一辆已上牌的同款车型,行驶里程有3万多公里。

不过,事情还没结束。销售人员又让严成通过微信小程序进行人脸识别,线上签订了奇瑞微银购车抵押贷款合同,骏程(杭州)新能源汽车租赁有限公司(“统骏出行”关联公司)将车辆卖给严成,他成为了购买车辆的借款人。随后,严成、统骏出行、奇瑞徽银三方又签订了车辆挂靠协议,约定严成贷款购得的车辆挂靠在统骏出行名下,挂靠期超过5年,要到2029年7月17日才截止。

“其实我也有过怀疑,自己只是想开网约车,为什么要签订如此复杂的三份合同。但因为并不用交任何费用,就放松了警惕,轻易相信了别人。” 严成后来回忆道。

辛辛苦苦一个月没赚多少钱

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拿到车以后,严成就开始了早出晚归开网约车的日子。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9点,在线时长长达14个小时,但一天的流水只有350元。他一个月一天都不休息,勉强才能达到招聘启事宣传的最低月收入。

不巧的是,严成还出过一次车祸,统骏出行要求他缴纳次年保险上浮付费用1500元和车辆折损费2100元。扣除租车费等各种成本后,严成基本上没剩下什么钱。

一个月后的5月16日,严成将车还给了统骏出行。双方约定车辆后续的贷款、保险、事故等由统骏出行承担。严成还留了个心眼,在补充协议上注明了6月份开始的贷款由统骏出行承担。

但当严成要求解除抵押贷款合同时,对方却以无法解除为由拒绝了。随后,统骏出行给出了解决方案,要求严成支付5000元服务费和3000元人工费,同时支付给奇瑞微银剩余贷款5%的违约金8980.98元,公司才会一次性还完车辆贷款。

严成此时才感觉被套路了。他下载当初签订的车辆抵押贷款电子合同时发现,风险告知函上面写明了,当购买车辆或办理贷款过程中,遇到多种情形可能涉嫌欺诈或者诈骗,提醒贷款人谨慎对待,其中就包括“零首付或低首付可办理车辆贷款”的情形。

“如果我当初看清楚条款就好了,就不应该贸然同意。现在就怕他们不还款,那辆车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却背上了一身债。”严成无奈地说。

潮新闻记者联系上统骏出行负责人周先生,他表示,公司在运营标的车辆,但双方已经闹僵,公司可能拒绝偿还后面的贷款。

浙江劳动律师事务所律师郭海晶接受潮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严成跟奇瑞微银签订了购车抵押贷款合同,需要按期支付贷款。但根据严成与统骏出行签订的补充协议,统骏出行有义务代为偿还。

目前,招聘网站上还有统骏出行发布的十多条招聘网约车司机的信息,里面均注明了不买车、不租车、不看征信、不套路等信息。

潮新闻记者查询发现,网络平台上关于“融资租赁”“以租代购”的纠纷并不少见。不少网约车司机遇到了“以租代售”的陷阱,对方一开始许诺中途可以退车,但司机实际去退车时却遇到了重重阻碍,甚至被网约车公司意以不履行合同为由起诉。

此外,还有消费者选择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购车,在0首付的诱惑下,以远高于自己承受能力的月租方式“以租代购”,最终因无法偿还月租,车辆被收走。

郭海晶律师提醒消费者,跟租赁公司签订合同时一定要看清合同条款,注意是“租赁”还是“销售”,明确合同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特别要留意消费者这一方承担的义务是否合理、合法,不要因一时的利益诱惑而掉入合同陷阱。

关于严成和统骏出行的纠纷,潮新闻记者将持续关注。如果您也有相同的遭遇,可以拨打0571-85311684投诉。

编辑: 李振兵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