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城口县十年保护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调查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

2024-12-11 10:37

▲十年如一日,城口人民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通讯员 王荣 摄

大雪时节,大巴山深处的城口县气温直逼零度,任河县城段木瓜坝人工生态湿地工程现场却热火朝天。“春节期间,湿地公园将建成投用,可拦截沿河两岸进入河道的污水、泥沙。”项目技术总工尹昌虎告诉记者。

任河发源于城口县东安镇七星洞,依次流经城口县、四川省万源市、在陕西省紫阳县汇入汉江,进入丹江口水库,通过南水北调工程送往首都北京等地。

每年,城口有近20亿立方米的水汇入丹江口水库,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入库水量的5.4%。相当于丹江口水库每20杯水中,就有1杯水来自城口。

治山、治水、治锰,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源涵养生态建设区,10年来,城口县扛起“上游责任”,持续发力,任河常年出境水质保持在Ⅰ—Ⅱ类,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治山——从源头系统治理水土流失

任河是汉江上游的最大支流,也是城口的“母亲河”,在城口境内长128公里,沿着大巴山南麓流经城口7个乡镇(街道),流域面积相当于全县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覆盖全县五分之四的人口。

同时,城口山高谷深,河水急、落差大、河流分布点多面广,河水暴涨暴落极易带来水土流失、地质滑坡,最终危及任河河床和水质。该县相关负责人说:“治山也是治水,要从源头系统治理水土流失。”

在城口县治平乡岩湾村6组,记者看到,投资2000多万元的鹿子坪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已建成投用。梯坎、边坡等一应俱全,山上的来水正通过新修的排水沟流向山下的溪河。

“这个工程既保持了水土,又保护了附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带动了产业发展。”80岁的余奇学就住在鹿子坪。老人说,这里过去是地质滑坡点,山大坡陡,耕作条件差,每到雨季,附近26户居民都提心吊胆,就怕水土流失、山体垮塌。

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工程后,当地群众不但睡上了安稳觉,还开垦出100多亩土地种植高山蔬菜,解决了村里泽远农业公司泡菜腌制的原材料供应问题。

在城口,像这样的水土保持治理工程,涉及明通、庙坝、修齐、咸宜、巴山、河鱼、高观、治平、北屏、高楠、左岚等多个乡镇。仅2023年,水利部直接就投入中央资金2456万元,在城口县开展2个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4平方公里,有效改善了当地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

▲任河城口县城段景观坝清晨景色。通讯员 黎红卫 摄

而今,水利部又将城口县纳入丹江口水库库区及其上游干支流水质保障综合治理范围,投入增发国债资金6400万元,包装丹江口库区上游城口县水土流失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5平方公里,进一步补齐城口县水利及生态资源短板。

近年来,水利部持续做好城口水利科技帮扶工作,扶持巴山水库、蹇家湾水库、生态景观坝、防洪护岸综合治理等10余个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总投资34亿元,新增水库库容3.6亿m³,治理河道23公里,新增生态湿地绿化面积41230㎡。

如今,城口已成功创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县”,水土保持率从2016年的79.6%上升至2023年的81.4%。

治水——将任河治理成为重庆最绿的河

68岁的尹昌虎就住在任河岸边,从小到老经历了任河水由清澈到污染再到清澈的全过程。

“我小时候,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水干净得很。”尹昌虎说,后因沿岸污水、粪水、采矿等影响,河滩荒地一片狼藉,任河水受到了污染。

聚焦任河,城口县累计整合项目资金投入资金41.5亿元,完成任河生态景观坝、防洪护岸综合治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任河综合治理等重点工程10余个,开展水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改善任河流域面貌,建设任河流域生态廊道,全力打造任河源头型山区跨界幸福河流。

任河县城段实施的任河生态拦水坝及滨水空间生态治理与利用工程就是其中的重点工程。该工程在上游8公里徐家嘴处设立拦渣坝,修建5级生态拦水坝,结合河道岸坡治理完善湿地建设。

“县城又多了一座水文化湿地公园。”城口县相关负责人说,5级生态拦水坝安装了合页闸智控管理平台,实现对合页闸工程的实时监控、模型展示、优化调度、水利“四预”,保证了河道旱季不断流、雨季能泄洪。

城口共有大小溪河779条,全县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8.38亿m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5.5亿m³,境内“山水林田湖草”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任河、前河、中河3条跨界河流都发源于城口。”该负责人称,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城口统筹抓好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既“一河一策”细化治理,又“一盘棋”思维系统推进,“决不能因为任河‘一碗水’污染了丹江口‘十九碗水’。”

点面结合,城口县还推进全域系统治水,编制完成《城口县水量分配方案》《城口县重要河流生态流量保障方案》《城口县河道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报告(2021-2035)》等,对全县100平方公里以上13条重要河流实施用水总量管控和最小下泄生态流量保障;搭建“智慧河长”平台,对河道和出境断面水质24小时监测,全县国控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标准,任河水寨子国考断面年均水质达到国家Ⅰ类标准。

2024年,城口县成为全市第一批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清零的区县,全县无水质不达标河流断面,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100%。

此外,城口县还与四川万源、陕西紫阳推进流域共治,构建共治共管格局,明确任河流域要营造全社会关心河湖、关爱河湖、保护河湖的良好氛围,全力保障“跨界”河流健康。

治锰——退出“黑色”产业转型绿色发展

上周末,距离城口县城15公里的修齐镇白果村游客涌动,大家都来吃刨猪汤。

白果村党支部书记黄芝君介绍,上世纪90年代,白果村地下发现储量巨大的锰矿后,全村7个村民小组就有5个村民小组开办了锰矿场,“钱挣了不少,但全村尘土飞扬,毗邻的任河水也变得浑浊。”

2018年,白果村毅然关闭锰矿场,在进行生态修复治理同时,逐步发展起“庭院经济+乡村旅游”。去年,全村接待游客近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0万元。

据了解,城口矿产资源丰富,目前已探明储量的有锰、钡、煤、铁、铅、锌、大理石等20多种,拥有亚洲最大的钡矿床和全国第五大锰矿床,被誉为“西部矿都”。

其中锰矿被誉为“黑金”,过去是城口的经济命脉,曾一度占全县GDP的10%,一个村民在矿场务工一天能收入400元左右,捡一天矿渣也能挣上100来块。

“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城口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工矿企业扎堆,大多分布在溪河两岸,导致大气、水体、固体污染,废渣等固体废物排入河道,造成河道抬高、河底淤积、良田受损,最终影响了任河水质。

即便如此,城口县仍决然治锰,2021年以来共投入1.9亿元资金,关闭退出27宗锰矿山和1家电解锰生产企业,封闭矿山井筒253个,修复治理锰矿山区块48个24.1公顷、煤矿山94个区块43.06公顷;统筹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关闭、搬迁水源保护区畜禽养殖场(户)200余个。

退出“黑色”产业还绿水青山同时,还要转型绿色发展。

建设“大巴山硒谷”、打造“大巴山药谷”、构建“大巴山碳谷”……如今,城口绿色低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城口老腊肉年均产量突破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达25亿元;全县发展中药材种植面积38万亩,年均中药材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5亿元;“风光”清洁能源预计“十四五”末总装机10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20亿度;年接待过夜游客达270万人次。

2023年,城口县绿色工业产值占比提升至80%,规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14.8亿元、3.7亿元,超过锰矿关闭前水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5.1%、排名全市第二。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何维   主编:周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