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码头,如何治气治水又治废?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09-12 07:16

记者近日走进江西省九江市彭泽港区红光综合枢纽一期码头,“洁净美”的现代化码头立刻映入眼帘。

伴随起重机舞动吊臂,一个个集装箱被精准地装卸,货运车辆穿梭其间。不远处,巨型货轮静静地停泊,等待着新一轮的装载。这是彭泽县用心打造“无废码头”的成果。

彭泽县北濒长江,素有“江湖襟带”之称。境内长江岸线长达46.5公里,占全省长江岸线的1/3,肩负着守护“一江清水东流”的重大使命。

为全面贯彻落实“无废城市”建设要求,彭泽县近年来以建设美丽九江和美丽长江岸线为目标,聚焦“治气、治水、治废”,着力将红光综合枢纽一期码头打造成江西省的“无废码头”,全力提升港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指数。

岸电全港覆盖,港区换了“容颜”

曾几何时,港口停泊船只生活用电基本都依靠柴油发电机,使得浓烟常年笼罩整个港口,刺鼻的油烟味经久不散,发电机轰鸣声此起彼伏,严重拉低了港区环境“颜值”。

在江西省,彭泽红光国际港集装箱码头是全省吞吐能力最强的集装箱专用码头,年吞吐量达65万标箱,日单次停泊船只6艘,可实现24小时不间断停泊。这里若是任凭停靠船只采用燃油机发电,届时产生的油烟和噪声污染程度可想而知。

红光综合枢纽一期码头建设之初,就对此充分进行了规划。“规划要求全港区岸电设施全覆盖,替代燃油发电,船舶停靠码头后,必须停用柴油发电机,使用码头岸电设施补充船只能源,有效降低了船舶污染物的排放量。”红光综合枢纽一期码头负责人刘胜杰介绍说。

红光综合枢纽一期码头岸电设施建有一座0.4千伏容量(800KVA)配电间,码头区域配置4台岸电箱,输出容量达640千瓦时,可对内河邮轮、小型游艇等船舶进行可靠供电服务,预计一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35吨。

“码头建立了岸电管理制度,靠泊船舶在岸时长达两小时及以上,都需禁用发动机发电,否则港方有权不作业。”刘胜杰说。

不仅如此,通过建立健全岸电设施管理、维护保养等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岸电使用管理责任人等措施,码头岸电使用得以规范,岸电使用率也有效提升。

闭环处理船舶污水,港区水质提升

船舶污水的收集处置关系着港区水环境质量和安全。

在一艘靠泊在码头的货轮旁,工作人员正在扫描一个铁箱装置上的二维码。他告诉记者,扫码登记完成后,十几分钟内,船上污水就能通过管道全部输送出来。

这是红光综合枢纽一期码头的船舶污水接收装置,过往船舶只需扫码并填写信息,即可免费将船上的污水排放到码头的污水收集罐中。

为落实彭泽港口船舶水污染物“零排放”要求,在九江市海事部门的指导下,红光综合枢纽一期码头投入286万元,在两个作业泊位建成了污水上岸管系,将趸船初期雨水、自身生活污水和停靠油驳的污水收集后转送至污水处理装置,待处理达标后再排放至市政污水管网。

“通过强化联合检查,建立码头防污染诚信管理机制、末位通报约谈机制、涉污船舶‘黑名单’等制度,以及确保‘作业前先交付污染物’等措施,我们实现了对船舶生活污水的长效管理。”九江彭泽海事处工作人员殷达告诉记者。

据了解,码头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日污水处理能力约为11吨,可有效实现生活污水收集、运输、处置和排放全链条闭环管理。

利用“船上储存、交岸接收处置”的模式,解决了船舶污水处置难题,同时,杜绝了污水直排长江,助力夯实港区“河畅景美”的水质基础。

固废全面回收,港区环境更优

站在码头一带远眺,只见江水清澈碧绿,水面也未见任何漂浮垃圾、油污。这源自于彭泽红光综合枢纽一期码头构建的一套成熟的固体污染物收集处理体系。

在岸上,智能垃圾分类装置、移动油污设备停靠点,由废黄油区、废机油区、废手套抹布存放区组成的危废存放点等设施随处可见。

记者看到,一艘货船返回码头后,船上的工人将生活垃圾和油污分类倒入垃圾桶、油污桶,再将垃圾运至岸上的垃圾站并分类投放。

“每艘船都配备了垃圾桶和油污桶,靠岸后将垃圾移交到指定位置,再通过手机扫码录入垃圾数量。之后,根据码头与社区及生态环境部门签订的转运协议,再将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置。”刘胜杰向记者介绍了船舶垃圾处理的流程。

为了规范港口船舶固体污染物的管理,彭泽红光综合枢纽一期码头建立健全接收管理体系,在装卸码头区域规范设置《港口污染物接收告知牌》,严格执行船舶污染物海上装运联单制度。

“针对机械设备更换的废油、废劳保用品等各类固体废物,我们会委托有清舱资质的单位及时进行接收、转移和处置,通过船舶联运,实现船舶垃圾‘下船不上岛’。”红光综合枢纽一期码头工作人员陈鑫介绍道。

通过布置污染物接收设备、设立公示牌、张贴二维码等举措,重点检查书面协议、承诺书、流程图和记录台账等“四个到位”情况,码头实现了固体污染物的有效收集和处置,全面推动码头绿色发展。

下一步,彭泽县将以“无废码头”建设工作为契机,持续贯彻“无废”理念,进一步打造长江沿线绿色港口转型提升典范,建设省级乃至国家级绿色港口示范基地,带动周边港口整体提升,不断推动长江经济带航运绿色发展。

来源: 中国环境  
编辑: 何维   主编:周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