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火10多分钟扑灭! 给这个应急救援互助会点赞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

2024-08-28 20:58

▲灭火现场。 受访者供图

8月25日夜9点半过,丰都县包鸾镇弹子台村1组白家嘴刘胜明家房屋失火。

天干物燥、夜风阵阵,火势越来越大,直接威胁到院子15户农房安全。大约5分钟后,灭火的人群陆续赶到,水车抵达后10多分钟大火被扑灭。

白家嘴距离包鸾场镇近10公里,偌大一个院子仅有4户老人在家,一场大火为啥能快速扑灭?8月27日,包鸾镇党委书记谭明权告诉记者,关键在老百姓身边有了应急救援互助会。

探索应急救援互助会

当天晚上火灾发生后5分钟,同村邻居王良龙、刘希明就赶到了现场,及时切断了刘胜明与邻居房屋的联系,控制了火势蔓延。

▲扑灭森林火灾。 受访者供图

“过去反应没得这么快。”包鸾镇武装干事冉劲松介绍,全镇四面环山,13个村居散布在海拔180米~1846米的群山之间,林地近20万亩,防火任务重,灭火力量弱。他说,“干旱担心火灾,暴雨就怕洪涝。”

过去,包鸾镇没有专门的应急救援力量,遇到灾情主要靠镇村干部和志愿者。待救援人员赶到现场时,往往灾情已得不到控制,等县里救援队伍到达时,灾情已经很严重。

特别是2022年高温季节,包鸾镇森林、民房火灾频发,镇村干部马不停蹄,疲于应对,不但灭火效果不好,还影响了其他工作正常开展。

“镇村干部灭火,从体能、时间上就跟不上。”谭明权坦言,年长的干部有经验,体力不行;年轻干部既没有经验,体力还不一定好。他告诉记者,“好多人赶到现场都气喘吁吁了,哪还有力气背起几十斤重的水上山灭火?”

包鸾镇从多次打火经历中找到了突破口。他们发现,虽然各村青壮年外出多,但每次灾情发生后,总有一些志愿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既有劳力,又吃得苦,还有奉献精神。

于是,包鸾镇决定探索成立应急救援互助会,将各村各社各院在家的青壮年村民组织起来,助力当地应急体系建设、安全生产和综合防灾减灾等工作。

100余村民挺身而出

25日晚,第一个赶到刘胜明家的,就是应急救援互助会会员刘希明。他就住在弹子台村1组,离刘胜明家不到1公里。

“完全没有薪酬,当初还担心没多少人参加。”冉劲松介绍,应急互助会会员限男性,年龄要求在18-60岁,身体素质好,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常住包鸾镇各村居,社会责任强、集体荣誉感强,热心公益事业。他告诉记者,“没想到有150多人报名,甚至还有60多岁的老人、妇女。”

▲应急救援互助会会员接受技能培训。 受访者供图

今年1月,包鸾镇应急救援互助会正式成立,经过严格筛选后的95名村民成为首批会员,并成立一个应急救援互助队,下设10个班,根据会员家庭分布位置分为三个片区;同时配备了应急救援服装、铁扫把、油锯、绳索等救援工具。

包鸾镇应急救援互助会得到了县应急管理局、县民政局等单位的支持,逢单月5日开展应急救援技能培训。就在8月22日,包鸾镇还专门针对高温天气灭火救援进行技能培训。

如今,包鸾镇形成了三级应急救援体系,一旦灾情发生,通过“141”基层智治体系首先通知灾情发生地附近应急互助会班组及队员与所在村干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灭火、阻断火势蔓延;随后召集全镇应急救援互助队、镇村干部前往支持;在火势实在得不到控制情况下,才会请求县里救援力量支援。

“我们不能到一线救援,那就做好后勤工作。” 包鸾镇健身互助会共有105名会员,多是中年妇女。会长杨永慧称,“送水、送饭等工作我们包了!”

群众身边有了灭火队

群众身边有了应急救援互助会,不管是火灾还是洪涝,第一时间就会有队员及时赶到现场。

“每场火灾都会有二三十名队员赶赴现场。”应急救援互助大队大队长邓家明坦言,过去作为普通村民,遇到灾情可去可不去,全凭自觉,但现在加入应急救援互助会后,肩上就有了一份责任。

今年以来,包鸾镇应急救援互助大队先后9次参与抢险救灾,其中一次还奔赴临近乡镇支援森林灭火。尽管每次都有大大小小的伤情,但没人退却。

在刘胜明家灭火过程中,邓家明一脚踩进20厘米深的火砾残灰中,双腿被冒出的热气灼伤;副大队长陈万银的左脚大拇指被扎进一颗钉子;队员王良龙右膝骨裂。

“他们都是勇士!”包鸾镇长秦小玲称,前不久,包鸾镇授予邓国平、杨明平、余永红、余洪等9名队员“十佳包鸾勇士”称号。

“一面面锦旗就是对我们最好的奖赏!”到目前,包鸾镇应急救援互助大队先后收到王思华、龚仁礼等受灾村民送来的锦旗。队员秦利民在包鸾场上开了个摩托行,但每次灾情他都不落下,开上自己的皮卡车,带上水泵、维修工具担当机械维修员。

8月高温季节,火灾隐患突出,主动报名加入应急救援互助会的村民越来越多。冉劲松称,随着会员年龄、身体变化,以及村民外出返乡变动,会员都是实行动态管理。现在,很多村民一返乡,就要求入会。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何维   主编:周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