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调查|最新一批市级绿色企业绿色园区公示,70家企业5个园区榜上有名 重庆发展绿色制造激活新质生产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夏元 见习记者 任美莲

2024-07-18 07:04

▲7月11日,两江新区龙盛新城,太蓝新能源重庆生产制造基地二期工厂项目正在加紧施工。该项目以生产乘用车动力电池为核心,达产后可以配套约4万辆绿色车型,年产值超20亿元。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面探索新路子,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正在成为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之一。

7月16日,市经信委公示2024年度市级绿色制造示范名单,评选出最新一批市级绿色企业、绿色园区,包括重庆雷士照明、重庆小葵花儿童制药等70家企业,以及沙坪坝工业园区、奉节县生态工业园区等5个园区榜上有名。

绿色产业发展之路如何走?近年评选出的一大批市级绿色企业、绿色园区有哪些发展启示?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技术向绿

渝企绿色生产渐成趋势

7月16日,位于巴南区的重庆百亚卫生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百亚)卫生用品生产车间,每条生产线以每分钟2000片的生产速度高效运行。

“近年来企业不断改进智能生产工艺,高效组织节能生产,在推动产量提升的同时,综合能耗、碳排量等亦实现大幅下降。”重庆百亚生产线负责人表示,通过在生产环节投放空压机进行余热回收、加装“电超人”实施节能技改等,企业实现每月节省电量约36万度。

在生产技术向绿的同时,重庆百亚还在循环生产方面下功夫,以此提高企业产能。“比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边角料、废包装材料等,企业均进行统一回收,经过工艺加工后进行二次利用。”该负责人表示,目前企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9%以上。

实施技术创新带动产能增长,推动低碳循环生产增加产品“含绿量”,这样的绿色生产渝企为数不少。

两江新区水土国际数据港的两江云计算数据中心,机架上一台台服务器稳定运行,持续为产业链下游企业提供算力支撑。在这背后,一场“绿色变革”也在加快推进。“我们通过提升数据中心制冷系统效率、优化冷热气流等多项节能措施,每年可节省电量约240万度,相当于减少碳排放近740吨。”两江云计算公司园区负责人表示。

产品向绿

“重庆造”含绿量不断提升

位于两江新区的上汽红岩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红岩)生产基地总装车间,一片机器轰鸣声,多台新能源重型卡车在此组装完成后,陆续交付使用。

“新能源重卡采用电力驱动,能耗成本不到燃油车的1/3,同时电力驱动还具备噪音小、操作便利、零碳排放等特点。”上汽红岩新能源事业部负责人说。

目前上汽红岩已形成纯电重卡、氢能重卡两个新能源产品矩阵,这些绿色车型接连在内蒙古、河南等多地大规模投入商业化运营。

生产工艺实现低碳、循环,以此增添产品“含绿量”,是当前渝企绿色发展的一大亮点。例如万盛浮法玻璃公司的玻璃生产线,在投产时所产生的烟气最高温度达500℃以上,这些废气如果直排会造成热污染。“对此,我们建立了玻璃熔窑烟气余热发电项目,回收这些高温烟气用于发电,不仅保护环境,每年还可解决企业近1/4的用电需求,减少碳排放,增加产品‘含绿量’。”浮法玻璃公司负责人说。

产业向绿

持续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当前,全市越来越多的园区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产业向绿,推动发展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型。

作为国家级绿色园区的重庆经开区,通过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形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者协同。

落户重庆经开区的国家电投集团远达环保催化剂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全市首个“低碳工业园”示范项目,包含碳捕集、智慧能源、绿电替代等多类系统,集光伏、储能等多种能源方式为一体。该项目建成后,全年实现碳减排4500吨,相当于种植90万棵树。

当前,市内多个工业园区还广泛植入各类智能传感器等“神经末梢”,全面采集给排水、变配电监控等数据,实时了解园区内入驻企业的水、电等能耗使用及碳排放情况,既提升园区环境监测的精细化程度和效率,还以此面向高耗能、高风险企业进行定向精准可视化监管——一旦企业排放超标时系统将自动预警,由园区及时介入帮助企业排除隐患。

“在培育工业绿色发展体系,推动‘产业向绿’进程中,创建一批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是当务之急。”市经信委负责人称,建设绿色工厂是在电子、化工等多个行业中,遴选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企业进行集中创建;发展绿色园区,则是从市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择优创建,促进园区内企业资源交换利用,实现园区整体绿色发展。

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在绿色产品生产、绿色供应链培育和绿色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下功夫,从企业层面持续推进节能低碳化改造、清洁化改造、绿色基础能力提升。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田韵沁   审核: 李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