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少年说城市精神”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展示|麻线织就的山城脊梁
2025-03-24 11:14
李思瑶
江北区新村国奥小学(五年级六班)
清晨的濑溪河泛着粼粼波光,我蹲在夏布小镇的石阶上,看阳光穿过苎麻叶的缝隙,在青石板上投下细密的金线。
祖母的老房子里有很多老物件,床头的箱子里一直保留着一匹素色夏布,家里的长辈曾对我说:“重庆人的筋骨,是麻线纺成的。”
八岁那年,我在荣昌盘龙镇的苎麻田里第一次触摸到这种“中国草”。农人用竹刀割下麻秆,浸泡在溪水中七日,让纤维与骨肉分离。剥麻时,阿婆布满裂痕的手掌翻飞如蝶,将粗粝的麻皮撕成雪白细丝。这让我想起暴雨过后,邻居们扛着铁锹疏通社区积水的背影——那些在困境中抽丝剥茧的坚韧,早已沁入山城血脉。
真正读懂老一辈人的话,是在夏布博物馆见到那台清代织机。经线要穿过一千八百根竹筘,纬线得用木梭在经纬间往返三万次。老匠人教我捻纱时,总念叨“接头如续命”,断裂的麻线要在指尖捻出看不见的接点。这多像朝天门码头的老火锅店,历经洪水、拆迁、疫情,却总能用滚烫的红油续写九宫格里的江湖。当轨道交通从头顶呼啸而过,面摊阿婆仍气定神闲地捞起小面,仿佛穿梭千年的麻线,把生活的颠簸织成了从容。
去年非遗展演,我目睹了最震撼的传承。年轻的绣娘将夏布与LED灯带结合,让土家族图腾在夜幕中流淌成星河;AI设计的布老虎在直播间收获百万点赞,传统扎染化作年轻人胸前的潮流符号。非遗传承人綦阿姨说:“麻布不是古董,是活着的基因。”此刻我终于明白,为何洪崖洞的吊脚楼能长出玻璃幕墙,为何棒棒军的身影与穿梭的无人机共享同一片天空——这座城市从不在守旧与革新间筑墙,而是像夏布般将古今经纬编织成锦。
除夕夜的荣峰河畔,客家山歌与电子音乐交织轰鸣。火龙在夏布制成的鳞甲中翻腾,火星溅落处,我看见苎麻正在石缝间抽芽。千年古镇把打麻的竹刀化作3D打印笔,将挽麻团的巧手变成敲击代码的指尖,却始终未改那骨子里的韧劲:就像暴雨后满街舀水的笑声,就像织机前煤油灯映亮的执着眉眼。
背起祖母留下的夏布书包,我触摸到重庆最真实的纹路——不是轨道穿楼的速度,不是霓虹璀璨的高度,而是将每段坎坷都纺成经纬的力度。当江风掠过苎麻田,整座山城都在沙沙作响:那是无数细小的麻线,正编织着永不褪色的春天。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