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我们的民主”系列报道③|两个箱子的民主故事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王亚同

2024-10-16 18:08

核心提示

“这个选举投票箱用了40多年,现在是迎龙村的‘传家宝’;这是民主村的‘一号信箱’,从原来的邮政信箱转变为收集民意心声的建议箱。它们,让中国民主进程具象化了。”近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庆实践图片展开展。作为资深人大工作者和展览具体筹备者之一,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工作人员杨冰重点推介了两张代表性的图片展品。

作为展现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重庆实践印记的重要展览,图片展的150多张图片是从2700余幅图片中精选而来。两个上了年头的“箱子”,一个来自重庆涪陵区的乡村,一个出自城市基层社区,背后有着怎样的基层民主故事?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名片
       涪陵区迎龙村用了40多年的投票箱
▲老票箱。记者 王亚同 摄

在涪陵区青羊镇迎龙村,有一件制作于1981年的老物件——选举投票箱。40多年来,迎龙村选出的历届区、镇人大代表和干部,均由这个票箱投票产生。如今,迎龙村的投票箱已成为重庆人大工作的一张名片,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传家宝”。

木匠队长打制的投票箱一用就是40多年

▲老票箱。记者 王亚同 摄

前面左边有个锁钮可上锁,正中以黄油漆手书“投票箱”三个大字;环视箱体一圈,发现其左后的立脚,有被老鼠啃食痕迹,因使用过久,箱体呈暗红色——9月9日,记者在涪陵区青羊镇迎龙村,见到了这个略显简陋粗犷却被村民视为“传家宝”的选举投票箱。

“它和我算是一对‘老伙计’了。”今年60岁的杨永贵是迎龙村党支部副书记,正是他和老票箱同框的照片被广泛传播,让这个40多年前打制并使用至今的选举投票箱出了名。多年来,在老票箱的见证下,村里经历了十数次投票选举,选出了一批群众真正认可的好干部、好代表,见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基层活力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勃兴。

正规木质投票箱替换“箩筐票箱”

▲2021年12月10日,涪陵区第六届(青羊镇第八届)人大代表选举迎龙村现场,村民正在将选票投进老票箱中。涪陵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河 摄

“它由杉木、松木拼接而成,我第一次参加投票时见到这家伙,还是崭新锃亮的咧。”前一天夜里参加森林防火巡逻的杨永贵,原本很是疲惫,谈起投票箱的历史,马上就来了精神。

“大约是1986年前后,我第一次参加村里的投票,它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杨永贵说,那时候老票箱是崭新的,凑近一点还能嗅到油漆的味道。投票箱从何而来?是谁打制的?起初,杨永贵并不清楚,后来他才了解到,这是迎龙村老书记杜宪荣的手笔。

当时,迎龙村刚采用村民投票选举。投票时从村民家里临时找箩筐或竹背篼当作投票箱。票选结束后,工作人员将“箩筐票箱”搬到附近迎龙小学教室里,在黑板上画正字计票。

迎龙村村民谭常礼的回忆,印证了确切时间。“大约是1981年左右。那时候老书记杜宪荣还是村生产队的副队长,他看到选举投票还在用不能密封的箩筐,认为不够正规。虽然每次选举都公开公平公正,但制度就是制度,不能因为选举不规范而影响了村民们的信任。”

“至今,我还记得老书记的话。他说,投票选举是村里的大事,选代表、当代表都很神圣,没有投票箱我们就自己做一个嘛。”正是那一年的选举前,谭常礼见证了投票箱的诞生。

杜宪荣是木匠出身,当天回家就动手制作。那时,他家中正好有准备打家具的松木、杉木,就匀出了几块,不到3天就做出了木箱。刷上红漆、打好投票孔、装上锁钮后,又用黄油漆在正面写下“投票箱”三个大字,一个正规的木制投票箱就成了。

老票箱有了专职“守护人”

▲9月9日,涪陵区青羊镇迎龙村,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永贵在擦拭用了40多年的老票箱。记者 王亚同 摄

从参加选举“邂逅”投票箱,到6年后首次站在台上成为被选举人,杨永贵不会忘记1993年年初参加选举的那一天。这次选举中,29岁的他身份发生了变化。“从选民变成了镇人大代表候选人,一张张选票代表着一份份信任,既兴奋紧张,又感到使命在肩。”杨永贵说。

在投票箱的见证下,杨永贵顺利以高票当选为镇人大代表。当选后,他早早开始规划履职“蓝图”,为村民们办真正的实事。履职的第一把火,杨永贵决定为村里解决用电难题。

“当时村里线路老化严重,加上电力不稳定时常停电,老百姓对此怨言不少。”杨永贵带头向上级争取资金,进行农用电网改造。经过全村小半年的投工投劳,电网改造好了,村民不再为停电所困扰,更加信任老杨,这也让杨永贵更坚定了为村民服务的信念。

除村里历届干部外,40多年来,每次选举都要出场的老票箱,见证了10余次换届选举,迎龙村选区推选“投”出了20多位镇、区人大代表,其中有不少走上了领导岗位。

见证一届届代表产生,经历岁月的老票箱也积攒下了“军功章”——因票箱投票口窄小,被一次次扩大,现在成了不规则的长条形;跟着村委会从庙里、小学里、村民家里再到村便民服务中心“搬了几次家”,一根箱腿有被老鼠啃过的痕迹……

经受岁月侵袭,投票箱依然坚挺,被村民们视为了“传家宝”,每次选举都会准时出现。四年前,老票箱拥有了自己专属的存放点,杨永贵则成为其专职“守护人”。每隔几年,老杨都会为它重新上漆,并在使用前仔细维护擦拭。“希望能够在村里一代代传下去。”

村里传家宝上演“漂流记”

▲2021年12月10日,涪陵区第六届(青羊镇第八届)人大代表选举迎龙村现场,村民正在将选票投进老票箱中。涪陵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黄河 摄

2021年12月10日,青羊镇第八届人大代表选举日,老杨已从村党支部书记位置上退了下来。当天,依依不舍的他满面笑容擦拭老票箱,意外闯入当地记者的镜头,留下一组珍贵图片,被网络传播后,让老票箱和它的故事为人们所知。

“每次选举都很隆重,选民对被选举人都要认真审视。”杨永贵说,村民们不懂专业术语,但在朴素的认知里认为,自己选出的代表就是大家的代言人,要为群众发声、为人民代言。

见证一次次庄严时刻,老票箱已然成为迎龙村的一分子。每一次它“出场”,都让大家倍感亲切。“老票箱是我们的一员,大家对它也很有感情。它是人民当家作主最好的见证,也是基层民主的标志,更是我们迎龙村的‘传家宝’。”村民和当地干部们表示。

然而,这个迎龙村用了40多年的“传家宝”,2023年却上演了一次“漂流记”。

2023年,镇人大提出投票箱具有历史价值,希望迎龙村将投票箱交由镇里保管。“以前都是存放在村办公室,我们会时不时擦拭一番。镇里怕我们保存不善,希望交由镇人大保管。”杨永贵说,当时真是十分不舍,但考虑到上面如此重视,村里就答应了。

老票箱的基层民主故事“走红”后,不少人对其产生了好奇,想在区人代会投票时借用,感受基层民主投票的氛围,于是,区人大在年初找到青羊镇,表达了借用老票箱的想法。“我们当即表态,借用扩大影响力可以,但请用后一定要归还。”青羊镇人大主席潘世全说。

考虑到老票箱特殊的历史价值,也拥有独有的民主“生态”,在村里,老票箱才更有意义、发挥更大作用。最终,不仅区里没再借用,青羊镇也把老票箱归还了村里。

今年9月,老票箱回到了迎龙村。这让杨永贵和村民们喜出望外,大家保证:一定会将老票箱保存管护好,如有需要,村里让原样复制几个票箱,供“交流”使用。

在乡村一线,见证了一次次基层民主选举,见证全过程人民民主镇村实践的老票箱,在镇里站桩了一圈后又回到村里,继续坚守基层民主阵地、持续在公开选举中发挥作用。拍了拍久违的“老伙计”,杨永贵期待老票箱继续书写基层民主的新故事。

名片
        九龙坡区民主村原建设厂“一号信箱”

▲九龙坡区民主村社区街边的一号信箱实体标识。记者 王亚同 摄

上世纪50年代初,位于现九龙坡区的原国营建设机床制造厂(简称建设厂)以民主村为新建家属区命名,寓意人民当家作主。因企业为兵工单位,职工通信需要专用邮箱,1953年9月,建设厂成为重庆市“一号信箱”主用单位。2009年厂区搬迁,“一号信箱”淡出舞台。三年前,在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中,该信箱被激活成为收集民意心声的“民主信箱”。

见证奋斗爱情的邮政信箱成为“民主信箱”

▲工作人员从一号信箱中取出群众投递的意见建议。记者 王亚同 摄

潮味涌动的九龙坡区民主村,市民游客络绎不绝,入口处的一段钢塑红墙格外引人瞩目:一封大大的“时光来信”,被引导投入右侧绿色的邮筒信箱。信箱静静伫立,复古而稳重。

这个邮筒,曾是建设厂职工收发信件的“一号信箱”,见证了职工的奋斗和爱情。如今则是收集社情民意的建议箱,成为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的标识。70年时光辗转,它见证历史变迁并一度退出,今又被赋予新内涵,记录听民意心声、集众智合力的民主进程。

“它的历史渊源,以及在民主村社区城市更新中的新故事,值得被更多的人知道。”民主村社区党委书记伍成莉说,拥有新使命的“一号信箱”,现已成为真正的“民主信箱”。

过去曾是2万职工使用的保密信箱

▲民主村。记者 王亚同 摄

1953年9月1日,建设厂成为重庆市“一号信箱”的主用单位,是重庆市有史以来唯一使用一位数信箱的单位。“我们是兵工企业,属于保密单位。以前家里给我们写信,地址都是填‘一号信箱’。”今年76岁的朱清武在1956年成为建设厂的一名工人。

朱清武说,在那个没有手机、网络的年代,邮递员将一封封收件地址写着“一号信箱”的信件送到建设厂职工手中,又将邮筒中的回信送向天南海北。那时,自己对外联络全靠这个邮箱。通过邮箱,他和下乡插队的女友保持稳定联系,后来终于走到了一起并成家立业。

“一号信箱”听起来神秘,却是当时建设厂2万余名职工日常通信的主要渠道。对朱清武等老职工来说,信箱曾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与奋斗、喜怒与哀乐,承载了浓厚的感情回忆。

2009年,建设厂搬迁,一号信箱停用。后来,原本厂区的位置上修建起庞大摩登的万象城商圈。动工那天,朱清武和老友们唏嘘不已。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保留下来的民主村家属区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老旧小区的通病渐显——人车混行、旧房破损、道路狭窄、占道经营……

转变始于2021年,九龙坡区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成为市级重点项目。在此过程中,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决定在这里创新推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建设的“首张名片”——谢家湾街道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让居民参与城市更新的规划建设,推动了“一号信箱”以新的形态回归。

从收发信件的邮政信箱到民意心声的纽带

▲居民向民主村一号信箱投递建议信。记者 王亚同 摄

“一开始,主要考虑如何把房子、道路改造好。”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民主村大部分居民是建设厂老职工,他们找到区人大代表,提出想在改造中加入信箱的传统记忆元素。很快,设计人员就将其纳入规划,才有了现在矗立在街边的“一号信箱”实体标识。

居民们对“一号信箱”的深厚感情,让谢家湾街道获得了灵感。

“我们决定焕新‘一号信箱’机制,把人大代表沟通、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纳入其中。”谢家湾街道人大工委主任袁霞介绍,区人大常委会决定加快推进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建设,但如何建立一种基层民主的互动机制,激发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让民意心声收集更顺畅?居民们偶然提到的一个信息,提供了新思路。

街道通过走访老职工了解到,当时大家除用信箱收发信件外,也习惯靠它来提建议、表心愿,如职工关于加工安排、设备部署的建议及待遇诉求等,厂里和职工实现了良好互动。“对外是邮政信箱,对内还是收集建议的意见箱,国营厂里的民主机制既默契又顺畅。”

“沿袭和焕新传承国营厂的民主传统,‘一号信箱’也可以是民主信箱嘛。”2023年8月,谢家湾街道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成立后,“一号信箱”被设置在站内,发挥着人大代表及时沟通联系群众、居民反映问题诉求的纽带作用。

今年77岁、住在民主二村5栋的彭其碧婆婆,注意到其他地方的城市更新砍掉了原有大树,担心民主村也会这样,于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写了一份建议投给信箱,希望能保留下民主村长了几十年的老树。“既承载记忆又能遮风挡雨的大树,也是社区的一员,希望能更多保留并加以保护。”

这个建议让街道和社区高度重视。通过“一号信箱”对接交办机制和人大代表的介入跟踪,街道人大工委第一时间落实区人大代表李应德对接跟进。李应德跟着彭婆婆在民主村一棵一棵查看树情后,提交了代表建议。最终,民主村二期更新中保留了近百棵大树。

看到信箱真的发挥了作用,更多居民加入进来。居民们反映社区停车难,“一号信箱”机制马上启动,驻站区人大代表立即跟进,联动区有关部门、街道和社区各方等,为民主村规划了300多个停车位。2023年5月,民主村开街后走红,停车位又不够了,驻站人大代表们又紧急介入。如今,民主村片区城市更新项目(二期)已新增600个停车位。

从邮箱到“民主信箱”,让民主村居民的意见建议反映更畅通、实事办理更有实效。如今,“一号信箱”已不再是建设厂的独家记忆,而有了更多民主内涵。

线上线下的民主信箱收集更多民意

▲九龙坡区人大代表到民主村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站接待群众听取建议诉求。记者 王亚同 摄

今年以来,民主村开拓了更多线上民意收集反馈机制,居民们不仅能写信向实体“一号信箱”提建议,还可以通过社区居民微信群、“码上找代表”小程序及网格员等渠道,联系人大代表和街道人大工委反映意见建议。

目前,“一号信箱”通过线上线下渠道,累计收到群众提出的建议1100多条,办结率九成以上,大部分都是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

与以往的社区代表工作站不同,过去,每个工作站只有不超过3名人大代表,在群众联系密切程度和服务领域方面都有局限,而实践站将各工作站的人大代表集合起来,大大激活了代表的履职动能。

此外,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区政府部门负责人、智库专家等也纷纷进站,进一步充实了解决群众诉求的力量。同时,“一号信箱”功能更加聚合,人大代表不仅要收集并反映群众诉求,更要根据事情重要程度申请组织议事会,并在会后督促办理。实践站还围绕“一号信箱”建立了特设党支部,定期确定选题,开展“民主茶桌”活动,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推进基层治理。

伍成莉是重庆市和九龙坡区两级人大代表。每次驻站履职,她总能通过“一号信箱”线上线下渠道收集到满满几大页民意,从老房子漏水、路面破损到公厕保洁、增设无障碍通道,涉及居民生活方方面面。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推动我们城市更新及基层治理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的法宝。”伍成莉说,如今社区民主的氛围更浓了,居民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就是找“一号信箱”。

一张张“民生清单”变成了“幸福账单”。每一次解题过程,都是“一号信箱”机制的一次生动实践,也是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的生动注解。

相关报道>>>

“见证我们的民主”系列报道①|法规出台背后的“代表力量”

“见证我们的民主”系列报道②|从三位人大代表履职看民主进程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张信春   主编:罗静雯      审核: 商宇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