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特刊·“两山”理念二十载 落笔成卷映巴渝
2025-08-15 07:19
“两山”理念二十载 落笔成卷映巴渝
8月15日是“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两山”理念科学指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踏上壮阔征程。
重庆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将其融入山水之城的肌理脉络:从生态保护的坚实步履,到价值转换的创新探索;从绿色发展的蓬勃生机,到低碳生活的深入人心……本报梳理出全市20个代表性点位,生动勾勒重庆守护生态就是守护未来、守护生态就能创造价值的立体图景。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报版↓↓↓
“小果果”变“金果果” “青疙瘩”变“金疙瘩”
市农业农村委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推动生态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对于山地丘陵面积占比九成多的重庆而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我市生态特色农业,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
一组数据最有说服力。我市已建成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12个,化肥农药使用总量连续7年递减;有效期内绿色优质农产品3123个,全国排名第10,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99.29%,高于全国1.48个百分点;全市生态特色农业总规模达3800万亩、综合产值4500亿元……
近年来,市农业农村委按照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锚定“绿色、提质、转型、达标”发展目标,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巴渝和美乡村,为持续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美丽重庆建设贡献“三农”力量。
潮涌催人进,风正好扬帆。如今,“两山”理念重庆实践的标志性成果已在巴渝沃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报版↓↓↓
治水利民守好绿水青山 生态变现绘就金山银山
7月,山溪三美、胜天湖、金花、兴隆坳、排山、杨柳塘等6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集中签约,以2.34亿元交易金额撬动6.1亿元绿色金融信贷,创下中西部地区单批次生态产品交易数量最多、类型最全、金额最大的纪录。这一成果,标志着重庆水利系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从生态治理向价值变现的实践中探出了新路径。
近年来,重庆水利系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江河安澜到湖清岸绿,从水利粮丰到生态惠民,水利事业谱写出人水和谐的动人乐章。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报版↓↓↓
呵护绿水青山 打造金山银山 共享幸福靠山
涪陵 执“绿”为笔擘画绿富同兴
“两山”理念下处处书写“绿色答卷”。近日由著名音乐制作人郝雷词曲创作、华语乐坛美音歌手斯琴高丽演唱的《山水谣》在众人期盼中如约而至。取材“绿水青山”这一篇章,歌曲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显著成效,展现了加快美丽重庆建设、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守好一江碧水的美丽画卷。
绿水青山看重庆,只此青绿最涪陵。近年来,涪陵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奋力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走出了一条具有涪陵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新路。
今年上半年,在GDP同比增长6.3%的同时,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如今的涪陵大地,“颜值”与“价值”并驾齐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图景徐徐展开,尽显生态之美、发展之盛。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报版↓↓↓
北碚 “点绿成金”绘就发展新图景
担负北部大区使命担当要求,走在前、作表率,奋力书写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精彩篇章——今年上半年,北碚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一揽子主要指标的增幅,均位居中心城区前列。
产业发展聚链成势、招商突破增添动能、改革创新活力迸发,北碚全面展现出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这样的新气象,源自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践行。
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回望高质量发展历程,我们看见,作为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的北碚,在生态修复的“前半篇文章”上精心耕耘,更在价值转化的“后半篇文章”中大胆探索。
通过生态价值转化,北碚走出了一条“点绿成金”发展新路。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报版↓↓↓
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康庄大道——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铜梁实践
初秋时节,玄天湖畔,市民何先生正带着女儿享受休闲时光,“水清岸绿、空气清新,在这里散步很舒服。”湖水波光潋滟,远处巴岳山如苍龙卧波,近处繁花似锦。
这幅休闲惬意的生态画卷,正是铜梁区持续治污攻坚的成果。
作为淮远河的“源头活水”,玄天湖水库通过划定生态红线、实施环湖截污、建设生态湿地、严控面源污染,常年保持二类水质。
玄天湖约10公里的生态环湖绿道和5万余平方米环湖绿化,不仅改善了水质,更引来了众多野生鸟类栖息,成为市民的“后花园”。
这幅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正是铜梁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缩影。这座曾依赖资源发展的城市,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正将满目苍翠的“绿水青山”转化为惠泽万民的“金山银山”。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报版↓↓↓
创新践行“两山”理念 塑造“新和富美”梁平印象
向“绿”而行,点“绿”成金。
党的十八大以来,梁平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筑牢自然生态屏障、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建设巴渝和美乡村、做靓生态底色本色,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汇聚合力塑造“新和富美”梁平印象。
湿地润城、竹海生金、绿产富民……梁平持续提升“含绿量”“减碳量”“含金量”,不断释放“绿色动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全面融入区域发展主战场。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报版↓↓↓
綦江 “两山”理念绘蓝图 沃野平畴织锦绣
2025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理念如同一颗希望的种子,在綦江大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从产业园区的绿色蝶变,到山川林水的系统修复,再到矿区治理的精准施策,綦江大地上处处展现着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如今的綦江,绿色经济蓬勃兴起,生态空间持续拓展,良好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为未来发展积蓄着澎湃动能。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报版↓↓↓
绿起来 富起来 强起来
彭水 守护绿水青山 铸就金山银山
8月的彭水,青山滴翠,草木葱茏,处处充满人文魅力和生态之美:城市满目苍翠,乡村亮丽整洁……这一幅幅动人景致,勾勒出苗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近年来,彭水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始终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在生态环境质量、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方面创新实践、走在前列,将生态文明建设转化为触手可及、可观可感的一件件具体实事,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
如今的彭水,绿水青山更加多姿多彩,映照出美丽重庆建设彭水范例的坚实步伐。
详细内容请点击查看报版↓↓↓
丰都 深入践行“两山”理念 绘就人水和谐新画卷
初秋时节,行走在长江支流——碧溪河岸边,茂密的野草迎风摇曳,不时有飞鸟从水面掠过,与远处的山村田园相映成趣。是水,赋予了丰都这片土地与众不同的灵气和神韵。
近年来,丰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治水到用水再到护水,实现“含绿量”“含金量”“含智量”协同发展,勾勒出一幅人水和谐共生的新图景,在青山绿水间续写“两山”理念的丹青长卷。
聚焦“两个定位” 打造“三峡药库”
巫山 高质量推进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
今年3月,第一届中药产业互联互通大会在重庆召开,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标准创新联盟公布了《2025年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区)》,巫山县成功上榜。
自古好药出深山,巫山地处大巴山药材区,中药材分布广、种类多、蕴藏量大、道地性强,是全国中药材生产传统优势区域。俯瞰巫峡大地,海拔高差达到2500米的崇山峻岭间,滋养了庙党、独活、杜仲、厚朴、天麻等5000多种中药材,是世界公认的物种起源和种质资源库,素有“天然药库”和“中草药王国”之称。
坐拥如此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如何推进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巫山将中药材产业纳入全县“3+N”生态农业产业体系加以培育,聚焦建设优质道地中药材原料供应区、中医药文化康养融合发展示范区“两个定位”,迭代升级中药材产业品种结构、加工产能、营销模式。
如今,巫山全县中药材种植和野生抚育面积达21.8万亩,年产量9.5万吨,产值超过7亿元,“三峡药库”金名片越发闪耀,为加快建设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现代化示范县注入了新动能。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