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出大江”!走,三峡博物馆观玉去!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07-28 07:30

以良渚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出土玉器

不仅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剪影

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血脉中

绵延数千年的“崇玉”信仰

27日

“玉出大江——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拉开帷幕

作为2024年的代表性原创展览

数百件珍贵文物齐聚一堂

展览将从今日起到10月27日

免费对市民朋友开放

来,跟小布丁一起

走近这些来自千年前的精美玉器

先睹为快!

▲玉人(凌家滩文化)

玉玦、玉璜、玉璧、玉琮……

诸多珍贵文物首次在重庆亮相

“本次展览是三峡博物馆建成以来联合办展单位最多的一次,共有长江干流20家文博单位的藏品参与其中,省级文博就多达9家。”本次展览策展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夏伙根介绍。

本次展览展厅面积约800平方米,展线180米,共展出玉玦、玉璜、玉璧、玉琮、玉钺、玉人等各类长江流域史前玉器305件(组),其中一级文物32件,大多数属首次在渝亮相。

▲獠牙神面玉牌饰(肖家屋脊文化)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始,长江流域陆续出土了大量史前玉器,逐渐向我们揭示出这一地区玉文化的深厚底蕴。”夏伙根介绍。

本次展览策展时间近一年时间,展览汇集了长江流域史前主要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玉器,从内容结构上来说主要分为“璞玉初现”“美玉琳琅”“礼玉煌煌”“玉归华夏”四个部分,基本遵循了长江流域史前玉器起源、发展、繁荣的时间脉络。

本次展览展品

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出土文物

本次展厅中,一块神人兽面纹玉琮十分显眼。“这个神人兽面纹,是良渚文化的一个标志,很有可能你已经在电视上或者学术著作中见过它。”夏伙根介绍,这块玉琮1986年出土于浙江余杭反山遗址,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珍贵藏品,“玉琮呈鸡骨白色,局部沁蚀,有光泽,非常精美。”

▲神人兽面纹玉琮(良渚文化)

一块来自千年前的精美“玉凤”,出土时为何已碎为多块?它背后有着怎样的待解之谜?

“这块来自数千年前的玉凤,其实也很‘年轻’,因为它去年才从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出土。”夏伙根介绍,这块玉凤呈侧身回首状,造型与著名的妇好墓出土的玉凤相似,整体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制作精细。

“这块玉被发现时已经是多块碎片,且碎片也均出自葬具内的不同层位,考古工作者推断它是随葬时被刻意弄成碎片的。”夏伙根介绍,“这种情况在一些墓葬中也出现过,古人为何缘由如此操作,还有待学界研究。”

▲玉凤(肖家屋脊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的展品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出土文物,且有近一半的展品直接来自考古机构,如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其中不乏近年来的重要考古发现。

“展览中,有河姆渡、马家浜、大溪等考古学文化的玉玦近50件亮相,同时,良渚文化玉璧、玉琮,肖家屋脊文化玉蝉、玉人面、玉虎首等都齐聚一堂。”夏伙根表示,如此多的珍品集中亮相,也希望能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

展讯

展览名称:“玉出大江——长江流域史前玉器特展”

展览时间:2024年7月27日——2024年10月27日

展览地点: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楼临展厅D

展出形式:免费开放

来源: 重庆发布  
编辑: 吴志杰   主编:胡东强      审核: 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