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产业迭代升级 向“新”而行焕发新活力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左黎韵 李雨恒

2024-07-24 19:06

7月18日,一辆满载精己二酸、聚酯切片等货物的列车从涪陵龙头港铁路专用线缓缓驶出,开往广西钦州港站,然后这些货物将转海运出口到新加坡、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家。

▲2024年7月18日,鸟瞰龙头港。记者 李雨恒 摄

龙头港铁路专线打通了涪陵铁路进港最后一公里,是西部陆海新通道新增的一个铁公水联运始发站点。自今年初开通以来,龙头港铁路专线已累计发送货物30万吨,来自重庆及周边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市的大宗货物在此完成铁水转运,进一步享受到“通道”红利。

作为我市举足轻重的工业大区,近年来,涪陵区不断推动制造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聚焦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融合,努力在能源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取得突破,形成具有全产业链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今年1—6月,该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315元,同比增长5%,工业投资完成130.12亿元,同比增长2%,跑出了工业经济发展“加速度”。

23家困难企业重获新生

涪陵工业门类齐全,但存在传统产业占比较大、经济转型包袱较重的问题。如何盘活存量资产?涪陵区协调各方资源,抓好“一企一策”分类指导,为存量企业扩能升级“开良方”,换取发展“增量”。

针对辖区23家停产和半停产企业,涪陵区制定了精准帮扶策略,通过纾困帮扶一批、技术改造转型一批、兼并重组盘活一批等方式,为企业纾困解难。

▲2024年7月18日,涪陵区白涛工业园,重庆市蓬威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人在检查库房安全。记者 李雨恒 摄

银白色的反应塔高高耸立,全自动化生产线有序运转……在白涛工业园区,涪陵蓬威石化生产车间一派热火朝天。自上月底全面复产以来,仅20多天,蓬威石化PTA产量已突破5万吨。

2020年,受原料、利润等多重因素影响,蓬威石化被迫关停了原有生产线,投资2.3亿元进行节能减排技改。

项目实施中,新购置的醋酸回收塔体积庞大,足足有800多吨,设备运输采取水陆联运,在涪陵港完成卸装后,还要经过7公里的道路运输才能抵达厂区。

“整个运输环节多,路况复杂,运输难度较大。”白涛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说,为了不影响项目进度,园区会同交通、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制定了运输保障措施,全程跟踪服务。

其中,针对道路运输弯道多,路段狭窄等情况,他们进行了道路改扩建,临时分段封闭交通,排除车辆干扰和上空障碍,保障设备顺利通行。

“看着 ‘巨无霸’回收塔稳稳当当抵达厂区,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政府的贴心服务保证了我们顺利复产。”蓬威石化负责人岳斌说。

据了解,今年以来,涪陵区先后支持蓬威石化、龙海石化等一批在产业链中具有显著配套地位的困难企业创新发展,引导其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升工艺水平和产能效应,有效盘活存量资产资源。

科创赋能 打造新增长点

很难想象,一家生产药用瓶盖的企业,却拥有70余项各类知识产权。作为一家成长于涪陵的高新技术企业,首键药包不仅参与了多项国家行业标准制定,其自主研发的笔式注射器用铝盖批量投产后,还将打破国外同类产品的垄断,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2024年7月18日,涪陵区重庆首键药用包装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显锋(左一)在介绍药用包装。记者 李雨恒 摄

“政府对接、企业借力,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我们与高校院所的沟通渠道更加畅通,技术需求对接也更加精准。”首键药包相关负责人说,2017年4月,公司牵头成立首瀚智能技术研究院,携手中国科学院、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等高等院校,着力解决了工艺用材、节能减排等行业共性难题。目前,首键药包已具备年产120亿只药用瓶盖和120亿支药用吸管的生产能力,成为国内医用包材的佼佼者。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以来,涪陵区瞄准细分领域,优化配置产业、科技、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持续巩固先进材料、清洁能源、生物医药、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优势,形成一批跨界融合的新增长点。

作为市区两级重点项目,涪陵慧谷湖科创小镇已吸引华峰集团、理工清科等16家高端研发机构进驻,以此为载体,涪陵区全力推进招才引智,加强院校合作,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及科创型企业在涪陵的聚集地。

与此同时,涪陵区还实施了以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为重点的技术改造,以数字赋能推动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融合发展。

▲2024年7月18日,涪陵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榨菜产业大脑正在运行。记者 李雨恒 摄

譬如,围绕特色产业之一的涪陵榨菜,涪陵区就上线了榨菜产业大脑,整合种植端、管理端、销售端的数据,运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分析海量数据,为产业发展、健全联农带农利益机制提供决策支持。

▲2024年7月18日,涪陵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记者 李雨恒 摄

随着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涪陵正不断转变研发模式、生产模式。“接下来,我们还将新增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构建 ‘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示范场景,重点打造智慧矿山、中医药等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引领产业迭代更新。”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说。

做强通道经济

起重机挥舞着巨臂,运输车来往穿梭,在涪陵中粮粮谷项目施工现场,建筑人员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该项目是中粮集团继中粮油脂后,在涪陵的又一布局,建成达产后,将具备年产60万吨小麦和年产20万吨稻谷加工的生产能力。

近年来,涪陵区先后吸引中粮粮谷、一德等粮油企业进驻, 建成集粮油加工、成品粮储备保障、粮食中转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说,依托龙头港深水良港的优势,玉米、大豆等大宗货物常年可抵达涪陵,能更好地保障当地粮油企业的原料供应。

以龙头港为原点,涪陵架起向东向西的开放通道。“借助良好的区位优势,我们进一步强化 ‘区域枢纽’支撑,大力发展通道经济,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贸易、贸易带产业,让更多涪陵产品 ‘走出去 ’、外企外资 ‘引进来’。”涪陵区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龙头港已投用3个泊位,除龙头港外,涪陵还设置了李渡、清溪、大石溪三个码头作业区。去年,涪陵区港口吞吐量达3900万吨,西部陆海新通道货运量超6000标箱、增长28%,与东盟国家进出口额增长1.5倍。

在此基础上, 今年初,涪陵又推动龙头港铁路专用线开通运营,进一步打通“铁公水联运”最后一公里。自开通以来,该条进港铁路专线已累计运送货物30万吨,为渝、川、陕、黔广大区域物资中转联运、分拨配送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

“现在,我们的出海货物在龙头港就能搭乘铁海联运班列,无缝衔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比过去节省了20%的物流成本。”涪陵万凯新材负责人说,交通的便利给企业发展带来信心,公司正在进行产线升级,准备进一步扩大产能。

货畅其流,物达八方。通过搭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流通体系,涪陵实现前港口、中物流、后园区的产城格局,吸引企业落地的“磁场效应”加速显现。

编辑: 何维   审核: 周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