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精选|
  • 重庆|
  • 深读|
  • 观点|
  • 渝视频|
  • 区县|
  • 视觉重庆|
  • 乡村振兴|
  • 成渝|
  • 智慧|
  • 开放|
  • 更多+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西部(重庆)科学城 擂响“奋进鼓” 唱好“双城记”
    时间:2024-05-16 10:40

    ▲ 朝气蓬勃的西部(重庆)科学城 摄/曾诚

    近年来,重庆、四川携手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重庆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携手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标加速迈进。

    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西部(重庆)科学城明确,将闭环落实全市“十项行动”“四张清单”各项重点任务,携手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平台共同打造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朝着既定目标加速迈进。

    共聚科研力量

    释放创新活力

    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

    当前,西部(重庆)科学城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总抓手总牵引,紧扣“416”科技创新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科学城”动力。

    在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技术研究院内,一台外形不起眼的黑色“小盒子”却蕴藏着大能量。

    “这是一台太赫兹全固态8K超高清无线通信系统,已在2023成都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赛事转播中成功应用。”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应用团队技术负责人牛中乾说,目前,川渝正合力推进毫米波太赫兹射频技术研发,为6G商用做准备。

    川渝合作共建西部科学城,对重大技术难点展开联合科研攻关。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超瞬态实验装置等一大批科研平台陆续落户或投入运营。

    随着多所头部平台的投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以“城”为家。金凤实验室建成投用以来,来自四川的魏于全院士、杨正林院士、步宏教授等顶尖人才加盟科技委员会,李建树教授、许川教授等杰出人才入驻凤栖湖畔,开展原始创新和技术攻关。

    重庆大学朱涛教授团队获四川院士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天使轮领投,孵化塔科智感公司为四川长输管道、航空航天等提供技术支撑。2020年以来,共向四川转化科技成果、提供技术服务118项,合同成交额超5200万元。

    今年,西部(重庆)科学城更是明确要加快超瞬态实验装置同步辐射光源建设,力争在核心技术攻关和核心部件研发上取得阶段性成果;新投用国家健康战略资源中心等平台,全年计划取得引领性成果5项以上。正因如此,西部(重庆)科学城立足产业基础和优势,积极引导科研院所发展新质生产力。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正在突破国产通用型科学计算领域“根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产业赋能和应用落地。 作为国内微纳传感领域最前沿的科研机构之一的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微电子研究院,于2023年11月,顺利完成了净面积超1200平方米的6吋MEMS晶圆微纳制造工艺中试线建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重庆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仅2023年就申请了发明专利30余件。

    此外,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领域等一批川渝联合实验室加快建设……

    ▲金凤实验室科研人员在开展工作 摄/雷键

    截至2023年底,西部(重庆)科学城已先后引进北大重庆大数据研究院、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43个,新取得“兆言”大模型等引领性成果16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和发展动能,经济持续保持良好增长态势。

    放眼整个西部科学城,上万台套大型仪器设备已经实现开放共享,川渝联合实施的核心技术攻关项目超过160项。两地围绕集成电路、智能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联合攻克了一批“卡脖子”难题。

    联动优质生产要素

    营造良好发展空间

    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平台项目的密集落地,让西部(重庆)科学城的科技策源地功能持续显现,更吸引着“孔雀西南飞”。

    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研究员刘双翼曾在国外从事科研工作,回国后选择到西部科学城创业,成立重庆中科超容科技有限公司。2021年成功研发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3.2V双电层超级电容器。“公司刚成立的时候,就得到科学城产业引导基金融资支持,引进一批博士不仅有奖励补贴,还配套项目经费。”刘双翼说。

    为进一步落实“支持成渝地区建设国家技术转移成渝中心,集聚培养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任务,科学城拟同高校及科研院所三方高水平共建成渝(重庆)技术转移学院。学院将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人才集聚、智力服务于一体的科创金融与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和项目转移转化的示范高地,助推成渝地区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不光有人才基石,加强对科技创新领域的金融供给,将科创企业“扶上马”“送一程”,成为西部(重庆)科学城向“新”而行的重要一环。

    位于金凤城市中心的西部创投中心,作为西部(重庆)科学城深化落实《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部署要求、加快打造西部股权投资基金发展高地的重要抓手,于2023年10月获市政府正式授牌;将加速推进创投生态聚集,打造“资本+产业”双轮驱动引擎。

    一直以来,西部(重庆)科学城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改革创新试点,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地区发展的有效模式。不断聚焦金融创新、健全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在优化金融模式、创新金融产品方面频出实招。科学城联合银行、重庆科学城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推出创新积分贷,上线企业创新积分信息平台,将辖区内注册经营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等纳入积分贷试点,设置差异化赋分标准及评价体系,形成企业创新积分,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如今,西部(重庆)科学城正致力打造政府、机构、市场、企业、人才各司其职、协同一体、良性运作的科技金融生态,着力构建“股贷债保”联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金融支撑体系,进一步汇聚优质股权投资机构、科技创新项目,带动人才人气聚集、形成示范效应,精心做好资金、政策、创新创业等各项服务保障,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创投高地。

    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给出的定位,西部金融中心未来将建成立足西部、面向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金融中心。根据这一定位,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在着力打造在国内外具备一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的金融中心。

    去年底,西部(重庆)科学城引进双城(重庆)信用增进股份有限公司,以支持各融资主体化解债务风险,助力向“产业+金融”转型,提升川渝地区直接融资规模为己任,推出“双城增信通”品牌。主动对接川渝两地信用服务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信用风险“防火墙”作用,创新推出“双城增信通”品牌,支持各融资主体化解金融风险,助力川渝金融协作。

    今年初,该公司实现业务开门红。以一季度获得四家主流评级公司的AAA主体评级为基础,累计融资规模超50亿元。

    做实做细服务

    共创高品质“双城生活”

    “巴山连蜀水,川渝一家亲。”成渝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自古以来一衣带水,一脉相承。随着不断加速推进建设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座城市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发展新格局中共同谱写新篇章。

    相互赋能、双向发展,并非仅体现在大项目、大工程上,川渝两省市通过提升高频民生事项服务效能,加强社会治理合作,不断增进两地群众民生福祉。

    以西部(重庆)科学城为例:就携手四川方面共同推动“金熊猫”人才卡与“金凤凰”人才卡同等互认,“68+N”项人才服务实现异地共享;携手成都高新区率先开展“一业一证”跨省通办业务,实现餐饮、孕婴等67个行业主题套餐异地办理,获“川渝通办优质窗口评选活动优秀案例”。

    此外,西部(重庆)科学城还在政务服务和社会事务领域,全面构建“双城”赛道,持续为企业群众异地办事提供便利,增强群众幸福感、安全感。

    “这一协议签订后,就可率先实现大部制基础上的成渝合作全覆盖。政务服务、就业、社保、医保、体育、残疾人、劳动仲裁等业务,将全面构建‘双城赛道’,为两地经济社会各领域全方位交流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重庆高新区政务服务和社会事务中心负责人表示。

    这份协议就是重庆高新区与成都高新区于近日签订的《成渝高新区人力社保和残疾人事业领域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社保经办服务等8个方面加强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业优先战略,推动社保提质扩面,营造和谐劳动关系,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提升成渝两地高新区民生保障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高质量谋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前些天,2024成都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式开幕。在开幕式上,300余株25个品种的芙蓉花,让人眼前一亮。据成都市植物园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花都是依托川渝共建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培育。

    该实验室是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与成都市植物园共建的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川渝两地的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有高等植物一万多种,超过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重庆市风景园林科学研究院园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邹世慧坦言,“要推动现代种业创新、种植业高质量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加强种质资源保育、引种驯化、种质创新与利用极为迫切。”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相当于种业的“芯片”,是推动现代种业创新的物质基础。为了守护乡土植物的“芯片”,该实验室已成功开发“女儿红”、水红木等乡土植物,保育秋海棠、玉簪等新优品种,助力长江上游苗木产业格局优化,完成川渝共建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升级改造,携手建设“花样”双城。

    作为连通了环境保护和金融创新的“绿色金融”,是我国推进绿色发展的路径之一,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对于西部(重庆)科学城来说,发展绿色金融,同时还是建设西部金融中心的重点任务之一。

    去年实现并网发电的西部(重庆)科学城科学谷储能电站,是西南地区首个百兆瓦级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可为电网提供快速灵活调峰服务,为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运营单位中电建(重庆高新区)新能源有限公司,因企业总部注册地在成都,项目建设在重庆,在项目投建前期融资贷款过程中面临金融机构对于异地授信的审批流程较长、难度较大的问题。针对企业实际困难,重庆高新区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助推“双圈金融联动”与绿色金融发展紧密结合,与银行高效联动,开辟联合授信绿色通道,创新推出“双城贷”金融服务产品,仅在1个月内实现成渝首笔跨省绿色金融贷款2.87亿元的落地投放,极大缓解了该企业项目建设的燃眉之急。

    随着越来越多的标志性、可视化成果相继呈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加速建成带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接下来,西部(重庆)科学城要在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打造增长极上“走在前”,闭环落实全市“十项行动”“四张清单”各项重点任务,携手西部(成都)科学城等平台共同打造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战略性产业备份基地,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科学谷数智科创园 摄/曾诚

    王静 王柯岚

    编辑:彭光瑞     主编:胡东强      审核:王成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