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史踪揭秘——闻名于宋,清末便走向世界的名山
2025-03-24 10:22
“金佛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金佛山。
▲金佛山大睡佛(现藏南川区档案馆)
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1277年,“九递山”首次载入南宋巨著《舆地纪胜》。“在隆化县东六十五里,高广不知其几里。遇晴霁则祥云覆其上,绝壁如银色,人视其色之昏明以候晴雨。上有水潴为洞,高广百尺,有异鱼,人不敢取……”。自此“九递山”作为隆化县的风景始现于史册。
▲南宋《舆地纪胜》所载九递山(复制件,现藏南川区档案馆)
1238年,南宋祝穆编撰的《方舆胜览》首次出现了“最高山”:“在南平军东南九十里,高十五里。林箐深密视众山犹培。”这里的最高山从南宋南平军治地(现綦江区赶水镇)看来,就是现在的箐坝山区域。
约1470年,在明成化《重庆府志》里第一次出现了“金佛寺山”,同时记载了九递山、方竹箐山。“金佛寺山离县百二十里其山最高险,人迹罕至。”金佛寺山因山上有金佛寺而名之。金佛山的由来在清道光年间有这样一种说法:金佛山状如古佛,真大观也。
▲明成化《重庆府志》所载之金佛寺山(复制件,现藏南川区档案馆)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宋起,人们喜欢用八景概括一个地方的风景名胜,然后配以诗词歌赋,极为风雅。明代歌咏“八景之风”吹遍全国,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八景之说,此时的南川也不例外。于是南川古八景跃然纸上,金佛晚霞位居八景之首。从明万历起,“金佛山”终于出世。
▲明万历《重庆府志》所载南川古八景(复制件,现藏南川区档案馆)
清嘉庆十一(1806)年秋,曾任温州永嘉场盐大使,清乾隆举人周伯寅两次环游金佛山,写下千古名篇:《前游金佛山记》、《后游金佛山记》。他是第一个深临其境,深度勘探,并以美文描述金佛山的南川籍名人。方知南邑之山,皆以金佛为太祖。一邑之山,皆为所出。
▲清光绪南川八景之首——金佛晚霞图(复制件,现藏南川区档案馆)
自清朝末年起,外国人多次造访金佛山。1881年,英国外交官庄延龄成为第一位到访金佛山的外国人。1893年7月19日,英国传教士梅益盛等4人成为首批登顶金佛山的外国人,金佛山便成了重庆“具有冒险精神”的人的避暑地。1910年9月下旬,美国探险家安德森来到金佛山,他在金佛山半山海拔约1220米的一传教士的消夏别墅附近采到了一个哺乳动物新种——长吻鼩鼹。这些为金佛山留下宝贵文字记录的邑人和外国人,使得偏远的金佛山闻名于宋,成为中国西部少有的在清末便走向世界的名山。
▲金佛山照片(出版于1900年《Overland to China 》)
▲重庆金佛山山顶平台(出版于1900年《Overland to China 》)
▲金佛山北坡(出版于1902年《The Land of Blue Gown》)
▲金佛山峡谷(出版于1911年《China's story in myth legend art and annals》)
▲金佛山的桥(出版于1927年7月《The China Recorder》)
作者:南川区档案馆 胡雪岚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