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上公共交通史话
2025-01-07 09:57
木 船 时 代
▲20世纪20年代,朝天门码头木船揽客。
重庆城区位于长江和嘉陵江之间,居民分居于两江三地,交通不便。因此,早在明清时期,以木船摆渡的客运业就十分兴旺。重庆的渡船,与下游的宜昌、汉口、上海不同,木船上没有棚盖,用木板横置为座位,船工也坐在客座两边划桨。渡船无舵,艄公站在船尾,以竹竿代舵。清末民初,大渡船载客20人,小渡船载客8人。收费标准也不同,洪水期间横渡长江每人800文铜钱,枯水期间400文铜钱;洪水期间横渡嘉陵江每人600文铜钱,枯水期间200文铜钱。两江渡船码头共有7处,而到达码头则有30余处。除横渡外,其它顺江上下较远码头的船费,约1000文至1400文铜钱不等。
一些有实力的大户,出于积德之心,出钱设置免费的渡船,受到民众赞扬。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八年(1803年),江津邑侯徐撮津捐款设置义渡,后人称之为“徐公渡”。这是有记载的最先一例。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长寿县在洪水期间设义渡于新桥、蔡公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重庆海棠溪、马桑溪设置了义渡,各有几条木船载客,方便民众出行。
此时川江中虽已出现机动轮船,但木船仍然是主要角色。据20世纪20年代调查统计,两江之上有木船码头40个,大小渡船1018只,从业人员1万余人,服务于长江和嘉陵江客运。这些船工,除分担载人过江外,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每逢冬春枯水季节,机动轮船因水浅不能靠岸,全靠木船接送旅客到岸边。一旦有大轮船停在江中不能靠岸,成群结队的木船就蜂拥而来,将大轮船团团围住,争夺旅客。
▲20世纪20年代,木船围住因水枯不能靠岸的大轮船揽客。
1927年,近代渡江工具轮渡开始出现,木船与轮渡进入并存时期。随着轮渡的发展,木船逐渐衰退。到1949年,重庆沿江木船码头减至21个,渡船减至340余艘,从业人员3200余人。
轮 渡 出 现
1926年7月23日,民生公司70吨小火轮“民生”号,首航嘉陵江重庆至合川段客运航线,开近代水上公共客运交通之先河。1927年,海棠溪义渡事务所购置小汽轮2艘,开行于储奇门至海棠溪之间,这是重庆最早出现的公共轮渡。之后,嘉陵码头木船帮也购置小汽轮,在洪水期间开行于嘉陵码头至弹子石航线。但汽轮载客量小,且机器经常失灵停驶,所起的渡江运载作用并不大。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重庆人口突增,江北、南岸发展迅速,原有的渡江工具已远远不能适应需求。1937年12月15日,四川省建设厅厅长何北衡在渝召集川江航务处等单位开会,商议组建重庆轮渡股份有限公司,会上成立了轮渡公司筹备处。接着,向民生公司租用“民约”“民庆”两艘轮渡船,向海棠溪义渡事务所借用趸船2艘,于次年1月1日开辟储奇门至海棠溪航线。1938年10月1日,重庆轮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资本额为法币20万元,其中官股5万元,商股15万元,有轮渡船只4艘,航线4条,员工百余人。
公司成立不久,即遇日机连续大规模轰炸重庆,市区机关、学校和居民纷纷迁往江北、南岸等地区,渡江客运任务繁重。1939至1941年,轮渡公司新增股本法币20万元,增购轮渡船只3艘,新辟航线3条,努力保持水上客运交通畅通。1943年2月,渡江人次有增无减,轮渡异常拥挤。轮渡公司因资金短缺,无力再购船只,逐渐将原官股5万元作价20万元卖给民生轮船公司,轮渡公司由官商合办转为商办。此后,轮渡发展较快,到1945年已有轮渡船只14艘,航线8条,员工594人。
逐 年 发 展
抗战时期是轮渡逐年发展的时期。1938年1月,开辟储奇门至海棠溪的储海线。同年7月,开辟朝天门至弹子石、朝天门至江北嘴的朝弹线、朝江线。同年8月,开辟望龙门至龙门浩的望龙线。1940年1月,开辟朝天门沙嘴至野猫溪的沙野线。同年5月,开辟南纪门至黄桷渡的南黄线。同年12月,开辟朝天门至溉澜溪的朝溉线。1942年,开辟朝天门至寸滩的朝寸线。
▲1942年,外国人乘木船过嘉陵江。
重庆轮渡公司抗战初期的收费标准,按下水、上水为储奇门至海棠溪4分、6分钱,朝天门至弹子石6分、9分钱,朝天门至江北嘴3分、5分钱。
1942年,卢建人等人发起筹办渝工轮渡股份有限公司,购得“中东号”木炭船1艘,更名为“渝工一号”。公司于1944年5月正式成立,1945年1月1日,开辟临江门至相国寺航线,同年又开行临江门至刘家台航线。到1946年该公司有轮渡船只5艘,员工百余人。
多条轮渡线的开办,改善了重庆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结构,使之由单一的陆上客运,逐渐发展为陆上、水上皆有的复合式客运。轮渡开办之初,日均客运量约1.3万人次。此后客运人次逐年上升,到1945年日均客运量达5.3万人次,两家轮渡加上民生公司的近郊航线共有9条航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横江和顺江轮渡客运体系,为民众出行提供便利。
▲抗战时期的上新街码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中央机构及迁渝工矿企业、大专院校等纷纷回迁,原市区居民也陆续从江北、南岸迁回,渡江客运人次骤减。加之物价暴涨,成本增高,两家轮渡公司均亏损严重。
为求生存,1947年重庆轮渡公司卖掉船只3艘、裁员200余人,渝工公司也卖掉船只1艘用以偿还债务。1948年,重庆轮渡公司日均客运量仅2.5万人次,比1945年下降了53%;到1949年11月,公司仅剩渡轮11艘,航线5条,员工380余人。渝工公司自1948年起即有股东提出停航议案,仍艰难维持1年后,解放时仅有渡轮4艘,航线2条,员工8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重庆解放,给重庆轮渡带来了新生。
文章作者:重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 杨耀健
(蓝晓)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