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山水之间的红色天梭
2024-11-26 14:29
翻开历史档案,千厮门的名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与历史积淀。作为重庆最古老的城门之一,千厮门曾是嘉陵江流域粮棉集散的重要门户,记录着繁忙的商贸活动。民谣“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生动描绘了当年棉花打包如雪堆的盛景。《诗经·小雅·甫田》中的“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启发了城门命名,象征着“千仓万仓”储存粮棉的繁荣景象。
而如今,千厮门这一历史地名在现代城市规划中焕发了新生,化作横跨嘉陵江的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将山水人文与现代桥梁技术完美融合。
始建于2009年,2013年完成合龙,2015年正式通车运营,千厮门嘉陵江大桥的建设历程充满技术挑战。其施工过程中克服了钢桁梁刚度大、合龙点空间坐标复杂、温度影响显著等技术难题。项目团队创新性地采用“自适应控制法”,动态修正结构模型,确保施工精度和质量。这一系列创新与努力让千厮门大桥屡获殊荣,包括重庆市首届“十大最美桥梁”称号及“詹天佑奖”。
千厮门嘉陵江大桥的建成标志着重庆交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作为渝中区与江北区的重要过江通道,它极大地缓解了“过江难”的问题。通车后,从朝天门到江北嘴不再需要绕道黄花园大桥,节省了25分钟车程,大幅提升了城市通行效率。同时,桥梁的贯通促进了解放碑、江北嘴和弹子石三大商圈的协同发展,为重庆经济注入新活力。
千厮门嘉陵江大桥是世界最大跨径单塔单索面斜拉桥,不仅是一座公轨两用的交通要道,更是一幅点缀重庆“山水城桥”画卷的绝美画笔。桥梁主塔设计采用“天梭”形态,两端小中间大,流线型造型宛如织女手中的梭子,贯穿天光水影,展现刚柔并济之美。红色桥身搭配斜拉索,宛若琴弦拨动,车灯如流星划过,奏响城市交响曲。
夜晚,千厮门大桥与洪崖洞交相辉映,流光溢彩间,山城的立体层次与古今交融的城市意象跃然眼前。桥身凌空飞架,犹如彩虹贯江,给每一位驻足于此的行人带来全新的视角与体验,成为重庆人心中的“城市阳台”。
每到“五一”“十一”黄金周,大桥便会封桥以满足游客观景需求,桥上拍照的游客与江水灯影共同构成了别样的城市风景。作为重庆的标志性工程,其影响早已超越了交通功能。它将历史与现代、自然与人文巧妙融合,成为重庆展示山水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无论是枯水期如山岳般巍然屹立,还是丰水期如水龙般隐耀江面,这座大桥以其独特的视觉与文化符号,为重庆的城市形象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刘雨馨)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