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午后,冬日暖阳穿过巴南区龙洲湾街道“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的玻璃窗,洒在“零工e站”智能服务区内。家住龙州南苑公租房的李伟正专注地盯着屏幕,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滑动着“巴实工”小程序的页面。
“以前找零工,靠熟人带,靠两条腿跑,效率很低。”李伟说,如今指尖轻点,附近零工需求、时间地点、报酬明细一目了然,“这个好!手机点点,活儿找上门,关键离家近,心里踏实。”笑意,在他脸上漾开。
这指尖下的便捷,这心头的踏实,是“十四五”以来,“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理念在重庆形成的可感可及的温暖实践。它是街头巷尾升腾的烟火气,是普通人脸上绽放的笑容,是这座城市发展最温暖的底色。
政策托底强根基
就业增收有底气
剪刀开合,发丝轻落。在大渡口区凤阳小镇的发舞绣美发店,苏礼明手法娴熟,正在为顾客打理发型。店内窗明几净,六张理发椅有序排列,与三年前那个只有两张椅子、月入刚过千元的小门面,已是天壤之别。
改变的契机,始于一通电话。“苏先生,我们看到您在八桥镇街道登记的创业担保贷款意向信息,想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帮您解决贷款问题。”电话那头,是大渡口区就业服务专员温暖的声音。
“我开理发店真的能贷款吗?”苏礼明将信将疑。
“您放心,现在政策好,贷款申请很方便。就是为了支持像您这样的手艺人!”专员的一番话,打消了苏礼明的顾虑。
经过交谈,就业服务专员了解到苏礼明想要升级店面却缺乏资金,便着手协助其准备申请材料,并提交贷款申请,流程顺畅得超乎想象。
“贷款到账那天,我正在给客人剪头发,手机短信‘嘀’一声,心里那个欢喜劲儿,别提了!”53岁的苏礼明笑声爽朗,“这政策就是‘及时雨’!解了我的渴,让我这老手艺人也赶上了再创业的春风!”
如今,苏礼明的店面扩大到40平方米,顾客越来越多,月收入翻了几番,生活的盼头,如同这新店一样,宽敞又亮堂。
苏礼明美发店的“焕新”故事,是重庆稳就业、促增收大画卷中的生动一笔,而这背后还有一组组鲜活的民生数据。“十四五”期间,重庆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民生福祉更加摸得着、看得见——
稳就业促增收取得积极成效。五年来,重庆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规模,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累计新增城镇就业超过34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达到6.5%、快于经济增长。
教育强市建设实现提质领跑。持续优化教育资源供给,“教共体”覆盖率达82%,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优质医疗资源加速扩容下沉。全面构建覆盖3200万人的基本医疗保障网,累计建成三甲医院55家,三级医院实现区县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79.72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居西部第一。
社区服务聚民心
幸福生活在身边
傍晚时分,两江新区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的24小时健身房内灯光通明,刚结束一天工作的李川在健身房里挥汗如雨。
“加班回到家附近,还能来练一会儿,这24小时开放的健身房,太懂我们年轻人了!”李川擦着汗,为这份“家门口的便利”点赞。

这个让李川经常光顾的空间,藏身于该社区打造的“渝邻汇”社区综合服务体。这里,有着不少惊喜:社区引入专业“社创合伙人”,以“场地换服务”盘活空间,采用“一层楼一主题”布局,分设“共享生活空间”“快享服务空间”“乐享品质空间”三大板块,将生活服务、政务办理、文化休闲等一网打尽。居民从“一碗热汤饭”到“一件事一次办”,再到“带娃休闲”,80%的日常需求,出门即享。
在重庆的街头巷尾,步行15分钟的生活圈内,正编织着一张密集的“幸福网”——既能品尝社区食堂的时令菜肴,又能沉浸在城市书房的阅读时光;既能参加青年夜校的技艺课堂,又能享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便捷诊疗。这种“方寸之间应有尽有”的便利生活,已悄然融入多个社区的日常生活。
渝中区的探索同样精彩。通过构建“1+N”社区服务矩阵,渝中区以亲民化改造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N个升级后的公共服务设施环绕,整合闲置用地、“金边银角”、毗邻共享资源等,如同“串珠成链”,打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群,推进社区服务品质跃升。
比如,大溪沟街道人和街社区的“一社一堂一院一园”综合服务体系便是典范,亲民化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美味营养的社区食堂、文化滋养的人和书院、充满欢声笑语的儿童游园……如今,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和企业入驻运营,这个占地2500平方米的“渝邻汇”,已集成多元功能,养老照护、就业帮扶、儿童托管等需求实现“一站式”解决。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更是幸福的载体。重庆以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推动便民利民服务从“分散”到“集聚”,从“单一”到“多元”,让城市发展的温度触手可及,让“家门口的幸福”成为千家万户的日常。
“一老一小”得到更多关爱。全市建成1733家老年食堂,日服务老年人超过1万人次,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每千人口托位数、托位使用率、社区托育机构覆盖率、入托率等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改造生态双提升
品质发展绘新篇
“没想到老厂房还能这么美,既有工业风的厚重,又有文创的活力,太出片了!”11月19日,连日阴雨初歇,在原重庆仪表厂改造而成的三狼企业公园,市民陈晨趁着好天气,在公园里一家咖啡馆落座,赶紧拿出手机对着保留完好的工业设备拍照。

另一边,在公园6号园区一家由闲置厂房改造的小楼里,直播公司员工小何坐在中心水景庭院旁休息。“每天就像在花园里上班,推窗见绿,心情都好很多。”她笑着说。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巴渝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等在此交融。在城市更新中,重庆始终坚持“形神兼备”,既保护好城市的“筋骨肉”,更传承好城市的“精气神”,让历史文脉在现代化进程中生生不息。
始建于1958年的重庆仪表厂,曾见证重庆工业的辉煌,也曾因搬迁而沉寂、闲置。2023年,通过城市更新项目,它蜕变为新型文创产业园,吸引了140余家文创、传媒、互联网企业入驻,年产值近12亿元。
“老厂房以前多是低矮楼房,没电梯,现在变成了带花园的‘小独栋’。”项目负责人介绍,园区分为7个特色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定位,活力重新焕发。
老厂区的蜕变,是重庆城市更新的生动缩影。“十四五”以来,重庆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深入探索城市更新新模式、新路径,推进城建“六大攻坚行动”等重点工作。
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8074个,惠及居民232万户,新增停车泊位6.4万个、充电设施1.3万个,更新加装电梯1.15万台;打通未贯通道路336条;新改造地下管网2.2万公里,让群众出行更便捷。
一组组数据,化作群众脚下更平坦的路、归家更亮的灯、更安全舒适的环境。
城市更新守住“筋骨肉”,生态治理则留住“精气神”。清晨,大足区双桥经开区龙景湖公园,湖水清澈,倒映着朝阳和绿树。居民沿湖跑步,孩童在草坪嬉戏,一派生机盎然。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黑臭不堪的太平河。
太平河作为小安溪河的一级支流,最终汇入嘉陵江。2018年至2019年,其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为劣V类,被市生态环境局挂牌督办,区域发展一度受限。
治理刻不容缓。双桥经开区精准锁定每日约6000立方米污水直排的污染源,打响了一场涵盖管网建设、排污口治理、养殖整治等在内的“八大攻坚战”。如今,太平河水质实现了从劣V类到总体Ⅱ类的跃升,一河清水诉说着生态治理的决心与智慧。
太平河的变化,源于重庆系统性推进的生态治理。以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目标,重庆创新构建“九治”生态治理体系,在全国率先推行建设用地土壤分级分类管理,城乡黑臭水体基本实现动态清零,建成“无废城市”细胞3800余个;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连续8年保持Ⅱ类,出境水质优于入境水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5年保持在325天以上。生态“高颜值”不断转化为经济“高价值”、生活“高品质”。
从一人就业到一家安稳,从一餐饭的温度到一站式的服务,从一个片区的更新到一河水的清涟……“十四五”以来,重庆将“民生为大”镌刻在发展的旗帜上,用一项项务实的政策、一组组扎实的数据、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重庆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