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的一个清晨,綦江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的手机突然响起预警提示——“巴渝治水”系统监测到蒲河寨溪大桥断面溶解氧连续3天超标。与此同时,系统自动锁定上游两家污水处理厂为疑似污染源,并同步推送预警信息至水利局、乡镇负责人及基层治理中心。3天后,通过多部门协同处置与水电站调度,断面水质恢复正常。这场“3天解决跨部门治水难题”的实战案例,正是重庆以数字技术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生动缩影。
作为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3200万的超大城市,重庆兼具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特征,面临人口密集与资源环境约束、跨区域协同治理难、传统管理模式碎片化等“大城之治”典型困境。“十四五”期间,重庆大力推进数字重庆建设,以数字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化思维全面打造三级贯通的数字化平台,形成超级“城市大脑”,让大城之治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
2025年春节黄金周,渝中区解放碑商圈单日最高客流突破180万人次,5G+AI视频分析系统实时捕捉到3处潜在拥堵风险点,自动生成包含警力调配、地铁限流、商户引导的三维疏导方案,通过三级数字化治理中心推送至公安、交通、商务等6个部门。15分钟内,80名警力精准布控,2条地铁线路启动高峰限流,12家商场同步开启临时通道,最终实现全天客流零踩踏、交通零瘫痪。这场由“数智大脑”主导的百万级人流管控战役,正是重庆构建全域感知数字治理中枢的生动实践。
作为超大城市治理的“智慧内核”,重庆三级数字化治理中心已形成“1个市级中枢+30多个区县分中心+1038个镇街工作站”的全域架构,整合公安、交通、环保等23个市级部门的1.2万项数据资源,建成包含1.7万余个感知点位的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在硬件层,部署毫米波雷达、AI视频监控、水质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实现从地下管廊到高空云图的立体感知;在数据层,构建“一库一池一平台”架构,打通政务云、警务云等8个异构系统,日均数据交互量达4.2亿条;在应用层,开发340余个智慧场景,覆盖城市治理全领域。

▲2025年4月15日,两江新区礼嘉街道,无人机正在城市上空巡航。近年来,我市加快数字重庆建设,建成了全国首个“一体建设、三级贯通”的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两江新区部署引入的低空智慧城市治理感知平台,目前已在礼嘉街道开展试点工作。该街道目前设置4台无人机定期巡查,设定航线13条,覆盖礼嘉天街、欢乐谷等5个重点区域,能够AI识别占道停车、违建等7类事件。通讯员 汪彦彤 胡一凡 摄
数据显示,重庆早晚高峰主干道通行效率提升18%,主干道平均车速从2020年的26公里/小时提高至2025年的32公里/小时。智慧交通让重庆这座山地城市的交通拥堵指数从2020年的1.89降至2025年的1.43。
画外音
重庆的实践表明,数字治理中枢不仅是技术平台,更是制度创新的载体。通过建立“数据共享负面清单”制度,打破23个市级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89%的跨部门业务协同率;推行“算法备案制”,对137个治理算法模型实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创新“数字网格员”机制,将1.2万个治理事项下沉至镇街工作站。这种“技术+制度”的双重创新,推动超大城市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从分散管理向协同共治的历史性转变。
今年9月15日20时17分,渝中区解放碑街道“141”智治平台接到市民王先生通过“渝快办”App提交的投诉:较场口夜市3家烧烤店存在跨门店经营、油烟扰民问题。平台智能分析系统立即启动“商户码”与“执法码”双码核验,自动调取商户营业执照、历史违规记录、周边投诉热力图等数据,15秒内生成派单方案——指派距离最近的解放碑综合执法中队队员前往处置。
23时02分,执法队员通过执法终端上传整改后照片,系统自动向王先生推送处置结果并发起满意度评价。这场从投诉到办结仅用2小时45分钟的治理闭环,较改革前平均5个工作日的处置周期,效率提升300%,成为重庆“大综合一体化”改革重塑跨部门协同流程的生动注脚。
作为全国唯一推行省级层面“双主任”制城市治理委员会的地区,重庆通过制度重构破解“九龙治水”难题。2024年起,城市治理委员会统筹规划、建设、执法等12个领域的89项市级事权,建立“每月调度、季度评估、年度考核”的协同机制。
在行政执法领域,全市撤销275支专业执法队伍,整合组建38支综合执法队伍,开发“执法码”与“企业码”互核系统,执法人员通过扫码即可调取企业信用等级、历史违规、监管频次等全景数据,企业扫码可查看执法人员资质、检查清单、整改要求。2025年中心城区行政执法事项综合率达71.9%,重复执法投诉量下降68%,“信用+执法”场景应用使群众满意率提升至87%。
跨部门协同的效能还体现在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改革中。重庆打破23个市级部门的数据壁垒,将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等13个高频事项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通过“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流程再造,企业开办时间从3个工作日压缩至4小时,不动产登记实现“全城通办、1小时领证”。2025年“渝快办”平台办理业务量达1.2亿件,96%事项实现“全程网办”,群众跑腿次数平均减少3.7次,政务服务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前列。
画外音
重庆的实践,构建了跨部门协同的“三阶跃迁”路径:在决策层,建立“双主任”制打破部门壁垒;在执行层,通过“执法码+企业码”实现监管协同;在服务层,依托“一网通办”优化民生体验。这种“制度+技术”的双重保障,使跨部门业务协同率从2020年的32%提升至2025年的89%,平均决策链条缩短65%,印证了超大城市治理中“协同效率决定治理效能”的深刻命题。
今年7月,梁平区生态环境局接到“巴渝治水”系统紧急预警:汝溪河河面出现约300平方米的油污带。系统通过AI溯源模型,将污染数据与流域内17家工业企业的排污记录、3座污水处理厂的运行参数、5个水文站的水流数据进行实时比对,15分钟内锁定上游2.3公里处的某食品加工厂——其隔油池因违规排放导致污染。更令人惊叹的是,系统同步生成污染扩散预测图,精准预判油污将在6小时后抵达下游饮用水源地,并自动推送包含“应急截污坝位置、调水稀释方案、企业停产指令”的处置清单至生态环境、水利、属地政府等5个部门。通过多部门协同处置,仅用4.5小时就完成油污清理,较传统人工排查处置效率提升8倍,避免了可能影响12万居民饮水安全的环境事件。这场“数据追污”战役,正是重庆以数据流重构治理精度的生动写照。
不仅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政务服务领域的“精准滴灌”也让市民办事体验发生质变。“渝快办”平台依托大数据分析构建“个人数字画像”,实现服务主动感知、精准推送。2025年推出的“新生儿一件事”集成服务,通过打通卫健、公安、医保等7个部门数据,将出生医学证明、户口登记、医保参保等6个事项整合为“一次申报、并联审批”,办理时间从3个工作日压缩至2小时,材料提交从18份精简为2份。
城市管理的“绣花功夫”则体现在资源配置的精准高效上。重庆基于人口热力图和出行规律,在“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建设中实施差异化资源投放:在渝中区解放碑等商业密集区,新增1.48万个错时共享停车位,通过“渝快停”平台实现车位使用率提升45%。
而在社会治安方面,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巡逻”系统使重点区域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37%,破案率提升至89.2%,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8.6%。
画外音
重庆精准治理的背后,是“数据中台+业务中台”双轮驱动的技术架构。市级数据中台已归集6.8亿条政务数据,开发237个数据接口向各部门开放共享;业务中台构建“需求-资源-匹配”智能引擎,实现治理资源与民生需求的精准对接。这种“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的治理范式,使城市治理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当数据精准触达治理末梢,民生获得感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从长江碧波到“15分钟圈”的便利,从新生儿出生的“秒批”服务到老年人的智能关怀,数字重庆正以治理精度的提升,书写着人民城市的幸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