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领域多有老年人消费陷阱,美容保健成为“重灾区”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10-29 15:05

“认干亲”“叫爸妈”——骗子比亲人还“亲”;“超低价”“最超值”——商家仿佛赔本赚吆喝……在各种“营销”手段迷惑下,老年人不知不觉就陷入了消费陷阱。10月29日,市二中院通报,根据近5年来案例分析,有五大领域存在涉老消费陷阱,其中,美容保健是“重灾区”。

▲资料图片

2020年至今,市二中院共审理涉老消费纠纷122件,受骗老年人年龄从60岁到90多岁都有,但60岁到70岁这个年龄段最容易“中招”。另外,法院统计,纠纷主要集中在五个领域:首先是美容保健,占全部纠纷近三分之一,很多老年人被忽悠着买了天价美容卡、保健品;另外还涉及旅游服务、日常购物、养老服务和投资理财。

“健康美容和养老服务作为高风险领域,其实是抓住了老人类似的心理弱点。”市二中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葛红表示,不法商家正是抓住了老年人追求长寿、提升晚年生活品质的心理,利用“健康恐慌”“容貌焦虑”等,诱导老年人非理性消费。例如一起案件中,一名80岁老年人在某美容院多次充值购买高价服务。家属发现后,专门与美容院签订协议,明确约定老年人后续消费均需经家属同意。结果,该美容院仍诱导老年人又多次累计充值29万余元,不仅造成老年人巨额财产损失,也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家庭关系。

老人为何会频频上当受骗呢?葛红分析,部分商家精心设计“攻心”营销策略,专挑老年人渴望健康、惧怕孤独的弱点下手。“他们利用老年人缺乏陪伴、信息渠道相对狭窄的特点,通过‘认干亲’‘定期上门探望’等方式拉近关系,再以健康讲座等形式精准推销产品。”葛红说,还有不法分子冒充社区或街道工作人员,利用老年人节俭的心态,以免费清洗家电、赠送福利或上门体检为幌子,高价推销保健品或清洁产品,甚至在服务中套取个人信息、擅自操作手机转移财产。部分商家还通过非法获取的诊疗信息,打着公益旗号对老年人嘘寒问暖、普及养生知识,建立信任后再推销产品。

面对这些陷阱,法院建议,需要家庭、社会、企业共同为老年人建立起一道“防火墙”。

首先,老年人自己要多留心,遇到送鸡蛋、送牙膏、免费旅游的事,要提醒自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遇到掏钱的事,不要当场做决定,回家和子女商量或者向有关部门咨询。

同时,家属要多上心,及时关注老年人的大额支出,定期检查老年人手机中的购物软件,是否开通“先用后付”“免密支付”等功能,必要时帮助保管大额财产。并且主动为老年人普及常见消费陷阱及话术,提醒他们对“免费体检”“高额返利”“养老投资”等宣传保持警惕。

此外,法院还建议,社区和街道要“搭把手”,可组织识骗能力强、热心积极的老年人成立“老年宣讲团”,以同龄人带动同龄人,消除抵触情绪,增强说服力。鼓励邻居之间建立互助群,社区工作人员对独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发现异常消费或可疑人员上门及时介入并告知家属。相关企业也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让老年人享受到真实、保险、便利的消费环境。

来源: 北京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余虎 主编:付爱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