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发布,重庆4案例入选
2025-10-16 11:14
为持续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日前,全国老龄办组织开展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征集工作。经过地方申报、省级老龄工作部门初审推荐、专家评审和综合比选,全国老龄办遴选了94个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典型案例。典型案例从创新老龄工作机制、建设适老宜居环境、健全老年人服务保障体系、促进银发经济发展、营造孝亲敬老社会氛围、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7个方面进行评选。
10月14日,全国老龄办对入选的94个案例予以公布,我市有4个案例入选,分别为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荐的《数字赋能 智慧助老 打造“乐享退休”全链社保服务品牌》,重庆市涪陵区民政局推荐的《机制创新 服务升级 品牌赋能 营造孝亲敬老社会氛围》,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推荐的《打造“艺润万家” 志愿服务品牌 焕发“银发力量” 时代风采》,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推荐的《健全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 系统化破解老年人“诉讼难”问题》。
申报单位: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案例名称:
数字赋能 智慧助老 打造“乐享退休”全链社保服务品牌
案例概要:
重庆市以数字化赋能社保经办,通过打造“乐享退休”服务品牌,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累计为30万临退休人员提供退休预审和权益告知服务,通过绿色通道“即时支付”89万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免申即享”惠及23万余人,资格认证达2017万人次,提供短信告知服务633万条,建立“社银合作”网点4250个。“乐享退休”是智慧助老在社保领域的生动实践,为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
申报单位:
重庆市涪陵区民政局
案例名称:
机制创新 服务升级 品牌赋能 营造孝亲敬老社会氛围
案例概要:
重庆市涪陵区积极营造孝亲敬老社会氛围,坚持党建引领,领导干部带头示范走访慰问、开展老龄国情宣讲,带动全区干部开展敬老活动500余场次;创新推出老龄化国情教育“移动讲堂”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覆盖党政干部、青少年、老年人等群体1.5万人次;大力培育“德陵孝治”文化品牌,表彰“百名孝顺儿女”900名,通过全媒体宣传营造尊老敬老风尚。涪陵区建成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3个,获评全国敬老文明号2个,老年人综合满意率达98%。
申报单位: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案例名称:
打造“艺润万家”志愿服务品牌 焕发“银发力量”时代风采
案例概要: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依托当地丰富的文旅艺术资源,创新打造“艺润万家”志愿服务品牌。该项目是在老龄化社会建设背景下,老年文艺工作者以文化赋能的方式开展的“银龄行动”,践行“用爱心温暖社会、用艺术服务人民”宗旨,助力解决了社会优质文化供给的短板和不足,重塑了老年群体的社会角色与价值。项目实施5年来,建立杂技、曲艺、京剧、话剧、歌舞、川剧、非遗传承等10个专业共400余人的老年艺术人才资源库,坚持创作、传承、服务三大工作导向,通过文艺演出、综艺辅导、艺术指导和非遗传承等方式,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0余场,累计参与的志愿者1800余人次,惠及群众3.6万余人,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了“银发力量”。
申报单位: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
案例名称:
健全适老型诉讼服务机制 系统化破解老年人“诉讼难”问题
案例概要:
重庆市南川区人民法院以“全周期服务、全流程适老”为改革主线,通过“党建+业务”双轮驱动,以精准服务、协同治理为核心,构建“空间再造-流程重构-专业提能-救助升级-价值引领”“五位一体”的适老服务体系,将政策要求转化为老年群体看得见、摸得着的司法获得感,系统化破解老年人“诉讼难”问题,为基层法院适老司法服务提供可复制的“南川样本”。机制建立以来,涉老纠纷诉讼成本降低45%,案件审理效率提升37%,40%以上的案件成功化解,相关做法被相关媒体宣传报道10余次,1篇涉老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刊载。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