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坝正街6分钟限时通行首日 双向管控显成效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朱婷  梅耀  实习生 甘露

2025-08-15 15:00

在重庆这座“8D魔幻”城市里,渝中区李子坝的单轨穿楼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标之一。当轨道交通2号线单轨列车贴着居民楼的6至8层呼啸而过,这份立体交通与高楼建筑“共生”的奇特景观,不仅让无数游客心向往之,也让这里常年处于“打卡热潮”之中。然而,伴随着游客如织而来,也带来了不小的交通压力。

继对李子坝正街出城方向700米路段实施8分钟限时通行后,今日李子坝正街进城方向500米路段也启动6分钟限时通行管理。李子坝双向路段均实施限时通行政策,对缓解这里的道路交通拥堵带来了哪些影响?记者实地进行了探访。

李子坝观景台早8点“打拥堂”

清晨7点过,天亮不久,李子坝正街旁的观景平台就已陆续有身影出现。

8点,当整座城市在晨曦中渐次舒展,这里早已热闹得像个小型集市——操着各地口音的游客们举着手机、相机,有的踮脚望向轨道驶来的方向,有的对着“单轨穿楼”的指示牌合影,只为等列车驶来的那一瞬间,定格下这份独属于重庆的“魔幻瞬间”。

“为了拍这个画面,我们特意早起赶过来的。”来自四川成都的游客王女士一边举着手机录像,一边笑着说:“网上看了无数次,还是想亲眼看看列车穿楼的样子!”

这份因打卡热门地标而产生的热闹,给周边交通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附近居民李先生告诉记者,观景平台下方的李子坝正街沿线,不时有旅游大巴缓缓停靠,导游组织游客有序上下车;路边的出租车、网约车则走走停停,司机们透过车窗观察着路边是否有招手的乘客;加上早高峰时段市民通勤的私家车,几条车道上的车流时常显得有些“拥挤”。

记者实探:6分钟限时通行,车流有序

记者观察发现,李子坝正街往上清寺方向,从嘉陵新路路口至嘉滨路匝道汇入交叉口的500米单向路段,已悄然竖起多个“6分钟限时通行”的标识。去年底,对向700米路段(中石油牛滴路加油站出口至李子坝公交站分道处红绿灯)已实施8分钟限时通行管理。

早上8点30分早高峰时段,记者在该路段看到,尽管人流量、车流量较大,但车辆通行较为顺畅,未出现明显拥堵。

▲8月15日,李子坝正街(化龙桥往上清寺方向)500米路段启动6分钟限时通行管理,现场车辆通行顺畅。记者 梅耀 摄

“对头,今天开始,这一路段必须在6分钟内通行,超时要罚款扣分。”一位正停车等待乘客的出租车驾驶员告诉记者,在进入这一路段之前,他就看到路上的提醒标识了,而且地图软件也进行了提醒,“6分钟还是比较科学,一般来说,等客要不了那么长时间。1分钟内就有乘客招手,乘客一上车,我们就会快速驶离,不给交通造成压力。”

对向路段紧邻观景平台,不仅有大量游客集聚,还有多辆旅游大巴在指定区域临时停靠上下客,出租车、网约车也更倾向于在此处揽客。但记者注意到,即便如此,道路也未出现严重拥堵,因为有限时管控以及民警的疏导,车辆在缓慢移动中始终保持着前行的趋势。

双向管控“互补”,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

“车辆一进入特定路段,计时便开始,若超时,电子屏会实时显示车辆号。”渝中区公安分局交巡警支队上清寺大队民警李沁介绍,两个方向的限时通行均经过前期分析、研判,目的是进一步优化李子坝片区交通组织,缓解重点路段交通压力。从6分钟限时通行首日早高峰数据来看,旅游大巴、网约车、出租车滞留情况明显减少,双向限时管控措施形成互补,路段通行压力进一步得到缓解。

▲李子坝正街路边的限时通行指示牌。记者 梅耀 摄

李沁提醒广大驾驶员,如在上述区域停车超过限制时间,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扣1分罚款100元。

车辆如长期滞留影响交通,民警巡逻途中发现,也会进行劝离。执行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应急救援车,不受限时通行限制。另外,因自然灾害、交通事故以及早高峰瞬时通行压力巨大等客观原因导致通行超时的除外。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张珺 主编:罗静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