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虚拟电厂最大响应负荷首破100万千瓦,怎么做到的?
2025-08-15 11:26
8月14日下午4时左右,室外气温直逼35℃,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营销服务中心的大屏上,“上海总负荷”曲线却陡然下降。
这一异常变化的背后,是上海电网成功实施百万级虚拟电厂需求响应专项调用,实测最大响应负荷首次突破100万千瓦,达到116.27万千瓦,创下上海虚拟电厂实测调用新纪录,而去年这个数值仅为70.43万千瓦。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上海的虚拟电厂正从“技术验证”转向“常态化应用”,不仅在调节能级和响应速度上具备“实战”能力,还结合上海产业禀赋挖掘算力中心和新能源汽车等场景,有望将虚拟电厂的先行先试经验推广至长三角乃至全国。
“抠”出更多闲置电力
3天前,上海电网负荷达4055万千瓦,创下历史峰值。随着上海用电量的逐年攀升,本地发电和外来电力都面临极大压力,若要“抠”出更多电力,就离不开藏在你我身边的虚拟电厂。
所谓的“虚拟电厂”本身不发电,只是电力的“搬运工”,通过将分散的可调控用电设备、储能装置以及分布式新能源等多种资源,整合为统一调度的“城市电力调节池”,从而实现“无新增土地、零碳排放”的保供能力。
简单来说,假设办公楼的中央空调设定为26℃,当上海电力负荷紧缺时,“虚拟电厂”一声指令,成百上千座办公楼空调上调至28℃,整个城市的电力紧缺就能极大缓解。
国网上海营服中心需求侧管理中心副主任赵建立告诉记者,截至今年8月初,上海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接入49家虚拟电厂运营商,总申报可调能力达203.24万千瓦,较2024年底大幅提升81.17%。
今年,上海虚拟电厂的快速调节能力也在不断升级,面向建筑空调、充换电场站等电网直控和第三方直控秒级响应能力达到54.68万千瓦,可实现总负荷“快上快下”的效果。
▲国网上海电力成功实施首次百万级虚拟电厂需求响应调用。
根据《上海市虚拟电厂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的工作目标,“十五五”期间,上海虚拟电厂将具备年度最大负荷5%左右的稳定调节能力,成为电力保供和峰谷调节的重要支撑。
居民社区首次参与响应
除了负荷总量的大幅增长,今年上海虚拟电厂还实现了多元场景的突破性进展。
本次调用期间,上海首次开展了规模化车网双向互动实测应用,引导新能源汽车通过V2G(车网互动)充电桩向电网反向放电。上海联联睿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参与此次调用的主力运营商之一。作为一家主要服务充换电场站的运营企业,该公司目前共运营着50余个V2G充电桩。
“此前,我们运营的车网互动示范场站已配合国网上海电力开展过大规模V2G全链路集中测试工作。”联联睿科技术工程师赵筱竹介绍,去年接入虚拟电厂平台后,多次参与了虚拟电厂需求响应,今年V2G响应贡献了2600千瓦。
此外,产业园区也在积极“抱团”加入本次调用。莘庄工业区经济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通过调节用电负荷,有效实现了降本增效和节能减碳目标,并获得了相应的经济补贴。
“我们公司空调系统是用电负荷的大头,占比达50%,在不影响办公舒适度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空调温度设定值,就能达到降低负荷的效果。”低碳组成员滕雷杰表示,在切实感受到参与带来的综合效益后,莘庄工业区也主动转变角色,从最初的参与者积极升级为号召众多企业共同参与虚拟电厂建设的推动者。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海首次实现居民社区虚拟电厂响应。8月11日,在虚拟电厂的指令下,静安区临汾路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在15秒内,让空调温度按既定策略自动升高1.5摄氏度,照明、水泵等公共负荷进入错峰模式,成功削减80千瓦负荷。
今年3月,临汾路街道试点安装6台“碳博士”装置,对分布式光伏、充电桩、中央空调、水泵、公共照明等设备进行智能调控。设备制造商联元智能负责人表示,通过AI动态分析社区负荷特性和电网需求,自动生成错峰用电、有序充电等策略,汇聚社区可调负荷资源近200千瓦。
算力中心是下一个“潜力股”
除了常规的办公楼宇、居民社区、园区工厂外,虚拟电厂还有哪些“潜力股”?上海将目光投向了“耗电大户”数据中心。
近年来,上海在AI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算力耗能也在大幅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海互联网数据中心用电量突破50亿千瓦时,逼近全市用电量的3%,且仍在不断上涨。
更关键的是,上海虚拟电厂的产业扶持政策已非常成熟,参与虚拟电厂响应能拿到真金白银的补贴。有研究机构估算,上海的智算中心参与虚拟电厂的“削峰填谷”,每年能节约1%电力成本,同时将高耗能算力任务转移至电价“洼地”,用电成本再降1%。
因此,在赵建立看来,数据中心既有电力调度的规模,也有参与响应的意愿。
7月,浦东供电公司利用跨省算力转移技术,参与虚拟电厂调峰响应测试,实现全国首次智算任务算力跨区域转移技术验证。
仅需3分钟,中国电信临港智算中心将正在进行的人工智能计算任务,转移至湖北十堰的数据中心,有效降低算力设备用电负荷。这意味着,数据中心可以在用电最高峰时,将算力任务转移到相对空闲的数据中心,实现对虚拟电厂的需求响应。
赵建立认为,此次测试初步验证了点到点的技术路径,未来考虑从单个任务到任务群进行调度,有望推广至长三角算力集群,如上海青浦、江苏昆山、浙江杭州等,形成算力需求响应集群。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