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非遗的传承!高校学子用青春触碰石壕杨戏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杨铌紫 实习生 刘梓桐

2025-07-25 18:56

在綦江区安稳镇的一隅,青缎靠旗沾着泥土,红绸道袍流苏垂落,这就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壕杨戏。近日,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史韵”团队成员循着古老韵律而来,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兴科展开了一场关于非遗传承的深度对话,大家穿上戏服、戴上面具,在一招一式的模仿中,触摸这门民间艺术的温度。

杨戏自清代咸丰年间传入后,便与当地巫傩文化相融,既保留着祭祀祈福的初心,又以唱词故事传递着“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朴素愿望。

“30多年了,我从记事起就在戏台边打转。”徐兴科老师回忆过往点滴,眼里泛起笑意。石壕杨戏的传承,在他身上刻着鲜明的家族印记——祖父从贵州引入技艺,父亲接力传承,到他这辈是记载中的第三代,但传承的历史却不止三代。如今,徐兴科的儿子与外孙也跟着敲锣学唱,杨戏传承的乐曲将一直奏响。

尽管家族传承不断线,徐兴科仍有隐忧——每年7000元非遗补贴仅够维持部分活动开销,缺乏固定的排练场地;年轻人多外出务工,愿意沉下心学戏的寥寥无几;北方人对杨戏知之甚少,传播始终跳不出西南地域圈。

“最难的是留住人。”徐兴科坦言,他试过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一些与杨戏有关的片段,点赞量寥寥。但他没放弃:“观众看完说‘心里踏实’,这就是我们坚持的理由。”如今,当地政府不断搭建平台,高校有意合作,青年学生们也愿意了解宣传,这些都让他看到了希望。

徐兴科说:“每次表演,我听到热烈的掌声,看到他们脸上的笑脸,我就觉得值得。”

“面具沉甸甸的,像捧着一段历史。”“史韵”团队成员第一次戴上木雕面具时,忍不住感叹。在徐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穿上绣着云纹的戏服,跟着学习一系列仪式动作。看似简单的挥手、转身,藏匿着祖辈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诉说着祈求平安的美好祝愿。

阳光透过窗棂,照在斑驳的面具上,仿佛照见了传承的微光。“非遗的生命力,不只存在于博物馆的玻璃柜里,也在像徐老师这样坚守的传承人手上,在愿意靠近它的每一个人的心里。”“史韵”团队成员说道。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朱婷   审核: 张珺 主编:付爱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