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一线蹲点|记者目击公益改造入户“售后”: 灯光重校后,孩子画下一个饱满圆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张莎

2025-07-25 18:25

7月25日,两江新区金山街道民心佳园小区,一支携带工具箱、步履匆匆的年轻队伍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询问之下得知,这是四川美术学院谭晖教授带领的团队,正赶往曾参与“家的同心圆”公益改造项目的儿童贝贝(化名)家中进行回访。记者随即获邀同行,亲身感受了一场充满温度和细节的“售后”服务。

走进贝贝家,崭新的学习空间是改造的成果。暖白的台灯光晕笼罩着书桌,然而贝贝稚嫩的手指却点在作业本上一块恼人的阴影上:“姐姐,晚上写字,这里总是一块亮一块暗的。”

▲孩子贝贝在崭新的学习空间写作业。记者 张莎 摄

团队成员、研究生刘西西立刻蹲下身,视线与贝贝齐平,目光追随着孩子笔尖的轨迹。问题很快锁定:那盏为驱散黑暗而设的台灯,因安装位置偏右,在孩子奋笔疾书时,恰恰在作业本的左侧投下了一片挥之不去的暗影,割裂了本应均匀的光明。

▲改造前照片。受访单位供图

“来,我们试试调整它!”刘西西利落地松开固定夹,将台灯牵移至书桌中部靠左的位置,重新固定。

“现在感觉怎么样?”灯光稳稳地、均匀地洒落在整个桌面上。贝贝抓起铅笔,流畅地在纸面画出一个饱满的圆圈,小脸瞬间被点亮:“看清了!字亮堂堂的,手影子也没啦!”

仅仅两分钟,一次细微的调整,便为孩子的学习天地精准注入了恰到好处的明亮。谭晖在一旁欣慰地看着,她告诉记者,贝贝此前学习环境非常局促,挤在一个不足三平方米的角落,小桌子被书本包围,背后紧贴着双层床,压抑而杂乱。如今这方依身高定制、宽敞明亮的书桌,可调节高度的舒适座椅,收纳有序的书架,以及专门展示他画作的小天地,正是项目团队前期多次登门、细心倾听孩子心声和观察习惯后精心设计的成果。

“每个家庭,我们至少入户了5次。”谭晖说,“要真正了解他们的困境、需求和愿望,才能做出适合他们的改变。”

这束精准点亮书桌的光,是“家的同心圆”项目织就的温暖网络中的动人一瞥。记者了解到,这个由金山街道·山之上·社区慈善基金、重庆宜家家居与四川美术学院艺术疗愈与康复设计研究中心三方携手发起的公益项目,核心正是以“艺术疗愈改造空间”为理念,聚焦社区里的独居老人和困境儿童,通过量身优化他们的居住环境,从物理空间的改善,抵达心灵的慰藉。目前已完成五个困难家庭的公益改造。

在同一个小区的另一栋楼,记者跟随团队叩开了郑兰(化名)老人的家门。眼前的景象,与谭晖初次探访时已截然不同。

她回忆初见郑兰老人家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杂物堆积如山,昏暗的灯光下,唯一的沙发成了老人的栖身之所,压抑感令人窒息。老伴离世,腿脚不便的独居日常,曾让这个家失去了应有的温度和秩序。

改变始于“家的同心圆”团队到来。记者环顾四周,改造的痕迹细致入微、充满巧思:1.3米高的收纳柜让老人不用弯腰,取物方便且触手可及;厨房里1.5米高的置物架和错落有致的挂钩,解决了她够不着、拿不稳的困扰;床边和主要通道悄然立起的稳固扶手与柔软护垫,成为老人行走时沉默而可靠的守护者。最触动人心的是灯光的变化——从原先冷冽的白光,切换成了现在融融温馨的暖黄,整个家仿佛被温柔地唤醒,充满了生气。

郑兰抚摸着床边新安装的扶手,脸上洋溢着安心的笑容:“以前晚上起夜,心里七上八下,总怕摔着。现在好了,摸着这个扶手,心里踏实多了!”过去两个月,笑容重新在她脸上舒展,话语明显多了,步履似乎也比之前轻快些许。

望着老人的变化,谭晖深有感触:“一个真正安全、舒适、便利的家,本身就是最温柔、最有效的疗愈师。”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朱婷   审核: 张珺 主编:付爱农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