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菜园坝火车站:一座老站的告别与新生
2025-05-25 17:21
5月25日下午,紧邻重庆站(菜园坝火车站)候车厅的华铁宾馆被拆除,随即将实施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意味着这座陪伴重庆人70余载的老站正式谢幕,进入全面改造阶段。
但对无数山城儿女而言,这里从未真正离开——它是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起点,是游子远行的第一站,是春运人潮中的烟火气,更是几代重庆人记忆深处的“人生站台”。
一座车站的诞生
“南纪门,菜篮子,涌进涌出。”这首重庆童谣道出了菜园坝最初的样貌。早年这里还是一片农田沙坝,农民挑着新鲜蔬菜送往南纪门的菜市,水码头边则堆满煤、盐、竹木。
直到1952年7月1日,一声汽笛划破长空——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重庆站(菜园坝火车站)正式启用,也成为成渝铁路的起点。
“当时的重庆站只有一栋两层小楼,但广场上挤满了敲锣打鼓的人群。” 重庆站退休职工陈志芳回忆,她1971年入职时,车站日均发送旅客不过千人,却承载着西南地区物资流通的重任。煤炭、木材、柑橘从这里运往全国,而重庆人第一次见到的上海手表、天津自行车,很多都是从菜园坝火车站的货运站台卸下。
▲菜园坝火车站。(资料图片)车站提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菜园坝火车站迎来巅峰。1992年改扩建后,候车厅从1000人扩容至万人,广场上摩肩接踵的旅客、挑夫扁担上晃动的竹筐、通宵排队的售票窗口,构成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暑运、春运时24个窗口全开,还增设了10个临时售票点,凌晨5点来上班根本挤不进车站。”曾担任客运值班站长的沈斌说,那时的重庆站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引擎,年累计运送旅客近千万人次。
人潮中的山城温度
对许多重庆人来说,菜园坝火车站是人生的“第一站”。
市民罗玉娟记得,1990年她第一次坐火车去成都上大学,“站台上全是哭成泪人的父母,还有塞满泡菜坛子的行李。”
而打工者罗浩的20年春运记忆,则与候车厅的长椅紧紧捆绑。1996年起,他每年从江津老家到广州打工,总提前一天到菜园坝,“在椅子上蜷一夜,省下的钱能给娃儿多买件衣裳。”他至今保存着200多张菜园坝火车站出发或到达的车票。
▲菜园坝火车站。(资料图片)车站提供
2022年6月19日,菜园坝火车站停运的前几日,罗浩特意乘坐5612次列车回江津。当列车缓缓启动,车厢里突然有人唱起《送别》,好多人都哭了。” 他说,那是属于菜园坝火车站的告别仪式。
21岁的曾文奕是四川邻水人,他小时候每次出远门,都是来菜园坝火车站乘车,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感情:“那时候我很矮小,火车很高大,在我心里,火车站连着远方的梦想。”
车站的拥挤里也藏着温暖的细节。工作人员会推着手推车发放免费热水,民警帮旅客追回被盗的行李,甚至有热心市民自发煮姜茶送到广场。
“有一年大雪,我们临时在广场搭起帐篷,给滞留旅客煮汤圆。” 退休客运员蒋萍说,那些寒夜里的灯火,照亮了无数归乡人的心。
老职工的独家记忆
今年4月13日,重庆站(菜园坝火车站)站牌开始拆除,重庆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们留下了几样旧物,其中有一台老式检票机,让退休售票员陈晓英的思绪又拉回了从前。
▲1月2日,菜园坝重庆火车站(重庆站)。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过去,火车票的售票方式和现在完全不同,复杂很多,车票是纸壳制式的硬板车票,就需要用到这样的老式检票机。
硬板票时代的售票员,堪称“行走的铁路百科全书”。陈晓英记得,为了准确回答旅客换乘问题,她每晚下班回家后都要背全国铁路大致的路线图,将沿途车站、里程烂熟于心。
“成渝铁路沿线62个车站,我们至今都还记得住。”陈晓英介绍起一首当时车站顺序的“打油诗”——九大茄伏小,石铜黄江古,油金白平朱、茨柏临栏永……
这首打油诗就是由各个车站的首个汉字组成。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火车站售票员面前高高的票箱变成了计算机,车票从硬板变成了软纸,老式检票机退出舞台,陈晓英和同事们也不用再去背诵打油诗了。
▲5月23日,渝中区菜园坝火车站,华铁宾馆爆破拆除工程现场。 首席记者 龙帆 摄
21世纪初,菜园坝火车站逐渐力不从心。逼仄的地形让扩建举步维艰,2006年重庆北站分流后,老站日渐冷清。2011年,为迎接成渝高铁客运专线的停靠,菜园坝火车站曾计划改建为“铜钱状”圆形站房,却因施工难度搁浅。2022年6月20日,菜园坝火车站停止办理客运业务。
▲5月23日,渝中区菜园坝火车站,华铁宾馆爆破拆除工程现场。 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如今,沉寂的站台即将迎来新生。根据规划,菜园坝火车站将变身重庆站铁路综合交通枢纽,这一承载无数重庆人记忆的区域将焕发勃勃生机。
正如老职工陈晓英所言:“车站会老,记忆不会。它只是换一种方式,继续陪重庆人走下去。”未来某天,当新的汽笛声在菜园坝响起,那些关于硬板票、绿皮车、春运长队的记忆,将与飞驰的高铁、穿梭的人流交织成新的篇章。这里仍是重庆人的“人生第一站”,只不过,出发的梦想将驶向更远的远方。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