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深一度|“渝悦救助通”:指尖一点,救助温暖“全城达”
2025-05-14 18:50
不久前,开州区富厚社区的刘祥因重病瘫痪,家庭陷入困境。社区工作人员上门后,通过“渝悦救助通”应用手机端提交了救助申请。
次月,刘祥一家不仅领到了低保金和临时救助金,还“免申即享”电费减免等救助帮扶。“以前要跑4个部门、填8份材料,现在太方便了!”刘祥高兴地说。
这是重庆“渝悦救助通”改革成效的一个缩影。自2023年全市推广以来,该系统日均申请量超2000人,累计申请量115万人,98%以上实现“掌上办”。
“一证一书”破难题:
从“反复跑”到“零跑腿”
“老式”救助模式下,困难群众申请救助需要到窗口提交申请,渠道单一,还慢。
2022年8月,重庆市在渝中区试点推出“渝悦救助通”:群众只需上传身份证照片、在线签署电子授权书,即可完成申请;系统自动读取信息并跨部门流转,异地亲属扫码远程授权。改革后,救助申请从“窗口5×8小时”升级为“指尖7×24小时”,病床提交、手机代办成为现实,真正实现“零跑腿”。
渝中区七星岗街道的李军便是受益者之一。因脑血管病后遗症失业的他,仅靠父母退休金维生。
社区网格员发现其困境后,上门协助其通过“渝悦救助通”申请低保。10个工作日内,李军被纳入保障,每月领取810元低保金。
工作人员还协助他办理了二级肢体残疾证,额外增加每月40元保障金及残疾人补贴,家庭困境大幅缓解。“坐轮椅也能‘一键’办成事!”李军深有感触。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渝悦救助通”成效显著:申请时间缩短95%,经济成本降低90%,最快10个工作日即可办结。
截至目前,“渝悦救助通”累计受理申请115万人,56万人纳入保障,所有申办对象全部纳入动态监测持续关注。
从“反复跑”到“零跑腿”,重庆以“一证一书”重塑救助服务,让政策红利精准触达每一位需要帮助的人。
“幸福清单”集成办:
21项政策“一网打尽”
过去,社会救助政策分布在民政、住建、司法等多个部门,困难群众若需同时申请低保、廉租房、法律援助等多项帮扶,往往要重复填表、多头跑动,甚至可能因信息不对称错过应享政策。
江北区石马河居民陈有亮对此深有体会:72岁的他身患肺癌、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妻子是智力二级残疾人,儿子为听力一级残疾人,高昂的医疗支出一度压垮全家。为了申请救助,他曾辗转多个部门,耗时数月,“材料交了一摞,却总担心漏掉哪项政策”。
▲江北区石马河街道开展入户调查。受访单位供图
有了“渝悦救助通”平台,重庆推进“社会救助一件事”改革,将低保、临时救助、廉租房、医疗救助等21项救助事项整合形成“一件事”联办服务清单,并推出“幸福清单”——困难群众只需提交一次申请,系统根据申请联办相关救助事项,数据跨部门流转,财政资金精准发放。
通过该系统,陈有亮一家一次性申请到每月2510元低保金,入住了廉租房。“不用再东奔西跑,一次申请解决多重难题!”
改革背后是高效的业务和数据协同。市民政局联合发改、住建、司法等8个部门打通数据壁垒,形成跨部门业务闭环,将21项救助事项(含5项“免申即享”)集成至统一平台,形成“联合救助”机制。
市民政局低保中心负责人举例,系统根据困难群众提交的救助申请,监测达到相关联办条件后,自动向相关部门推送廉租房、电量电费减免等联办任务,避免重复救助或政策遗漏。目前,平台累计办理联办事项210万件次,惠及343万人次。
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重庆还创新“上门办”“代为办”服务。社区工作人员、监护人或热心群众可代办申请,工作人员主动入户核实情况。
从“多部门跑断腿”到“一网通办”,从“群众求政策”到“政策主动送”,“幸福清单”不仅简化了流程,更让救助资源精准触达最需要的人。
“慈善+救助”暖山城:
政府兜底,社会接力
大足区高坪镇低保对象鄢女士身患晚期恶性肿瘤,每月1.4万元的化疗费用让家庭濒临崩溃。绝望之际,她在“渝悦救助通”提交临时救助申请时,系统根据其病情智能匹配并推荐了大足应急救助基金会的大病慈善帮扶项目。
而过去,困难群众主要依赖政府救助,慈善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重复帮扶与政策遗漏并存。去年10月,“渝悦救助通”上线“慈善+救助”功能板块,打通政府与慈善组织的数据壁垒:群众提交救助申请时,系统智能研判致困原因,精准推送适配的慈善项目;慈善组织入驻平台后,可实时共享救助需求,避免资源浪费。
改革成效立竿见影。目前,平台已吸引107家慈善组织入驻,汇集106个慈善项目、资金超4021万元。困难群众通过手机即可申请慈善帮扶、查询进度,累计1616人获得292万元善款。系统还实现“救助+保险”协同,集成惠民济困保在线理赔等功能。
“不仅要兜住底线,更要温暖人心。”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重庆将进一步引导社会组织、慈善资源,通过“渝悦救助通”平台联办线下需求,从“政府独力”到“社会接力”,让每一份困境都有回应,每一次善举都能抵达。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