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五一”|“打拐民警”、全国先进工作者樊劲松:帮助千余名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周松

2025-04-28 11:55

“我的幺儿哟!我30多年来日日夜夜都在想你!”4月22日上午,九龙坡区公安分局歇台子派出所内,母亲文智芳(化名)见到失散31年的儿子张小龙(化名)时,痛哭流涕,抱着儿子紧紧不愿松手。

▲全国先进工作者樊劲松。受访者供图

这一起助力失散家庭团圆故事的背后,站着一位重庆乃至全国都赫赫有名的“打拐民警”。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拐卖案件侦查支队支队长樊劲松。

“我是一名父亲,深知孩子在父母心中的分量。打击人口拐卖,不仅是我的工作,更希望帮助孩子们找到回家的路。”从事打拐工作20多年,这个想法他从未改变过。

每一个来之不易的团圆,都倾尽了樊劲松和同事们的心血。

他说,拐卖往往发生在数十年前,那时候没有太多侦查手段,证据缺失,要想找到被拐走的孩子,很多时候只能靠走访摸排,但人贩子把小孩卖到哪里都有可能,随着时间推移,一些知情人或是嫌疑人已经过世,传统手段更难发挥作用。

▲寻亲家属在向樊劲松表示感谢。受访者供图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仅凭一个电话线索,就远赴新疆找人。”那一次,他克服了烈日炙烤、人地生疏、路途遥远以及“买方”阻挠等困难,辗转数百公里查证,将一名15岁被拐卖、受尽虐待的万盛女子解救回家。

“现在,得益于采样检测生物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方式方法得到了进步。”樊劲松说,“即便如此,也有不少限制,想要寻回孩子,需要不断探索新方法。”

樊劲松与重庆市公安局刑侦总队的10多名专家同事一起,探索采用被拐儿童照片比对的方式寻亲。

“但孩子被拐的高危年龄一般是一岁到五六岁,此时小孩还小,与成年后的相貌相比,变化很大,常规手段比对和研判难以取得实效。”樊劲松说。

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樊劲松没有退缩,与同事们分工合作,深度融合遗传学理论与人像识别技术,自主研发升级被拐和失踪失联儿童人像比对系统,辅助比对筛选缩小范围,再用平时积累的经验,人工逐一研判,得到电脑给不出的答案。

这样一来,樊劲松和同事成功比中全国失踪被拐儿童153名,最小的孩子只有百天,时间跨度最长的达60多年,其中就有电影《亲爱的》原型孙海洋的儿子孙卓。

▲樊劲松在为儿童们上课。受访者供图

另一个问题在于:过去,警方一般是通过群众报案来打拐,如果没报案,就没法办。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樊劲松主动与全国打拐志愿者密切联系,共享信息,进一步发掘涉拐线索。

1988年,潼南的一名两岁女孩走丢,全国寻找未果后,近乎绝望的父母在“宝贝回家”平台上求助。

2024年初,樊劲松注意到河南一女子信息与其女儿相似,但比对不成功。他没有放弃,在全国范围内的血样中继续比对,一个月后,终于在浙江找到了孩子!一家人过了多年来的第一个春节,两鬓斑白的母亲流着泪拿出为女儿攒了30多年的红包……

20多年来,樊劲松参与侦破涉拐案件1500余起,解救人员1300余人,获评“全国公安百佳刑警”“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等。其经验,获中央政法委、公安部充分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付爱农 主编:余虎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