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中线高铁一项控制性工程,最新进展→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杨铌紫 实习生 雷晨阳

2025-04-18 18:03

4月18日,成渝中线高铁蜀安隧道盾构机“成渝号”掘进累计突破1000米,标志着隧道盾构施工进入攻坚阶段。

成渝中线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蜀安隧道是全线控制性工程,隧道全长10380米,采用“盾构法+明挖法”施工,其中盾构段长达9824米,是目前国内掘进距离最长、直径最大的土压平衡盾构隧道。

“隧道需下穿西成高铁北湖特大桥、蜀龙路隧道等10处重大构筑物,施工难度堪称‘穿针引线’。”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四川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中铁十一局施工团队围绕超大直径、超长距离、独头掘进、地层复杂的工程特点,采用“成渝号”超大盾构机掘进施工,总装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了解,“成渝号”盾构机开挖直径14米,总功率达10000千瓦,配备带压复合型刀盘、伸缩式主驱动、开挖仓伸缩摄像头等先进装备,可轻松啃碎坚硬岩层,应对复杂地质如臂使指。同时,搭载地层界面识别、气体环境监测、刀具磨损检测等智慧建造系统,让隧道掘进从“盲人摸象”变为“心中有数”。

“‘成渝号’的始发在地下42米,始发筹备阶段,我们多次组织研究‘成渝号’大盾构的组装方案,指导施工单位攻克了受限空间超大直径盾构分体始发难题,创造了41天完成大盾构组装调试全国新纪录。”长江沿岸铁路集团四川有限公司成渝中线指挥部指挥长王学生指着控制屏上的数据感慨道,如今“成渝号”日均突破10米,月进度可达300米,创造了西南地区14米级盾构机单月掘进纪录。

中铁十一局成渝中线高铁项目部项目负责人王明华介绍,在下穿西成高铁时,建设团队采用地质空间三维建模技术,结合超前地质预报,提前150米“透视”地层;通过自动化监测系统,对地表沉降、管片变形进行毫米级监控,配合智能注浆设备即时填充空隙,最终实现“零沉降、零变形”穿越,既有线路列车通行未受丝毫影响。同时,“成渝号”盾构机还实现了推拼同步和智能掘进管理等多项技术创新,施工效率提升15%,有效降低了敏感环境下盾构下穿各类风险源潜在风险。

成渝中线高铁正线全长29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建成后,将与已建成运营的西安至成都高铁、郑州至重庆高铁和在建的西宁至成都高铁、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高铁、西安至重庆高铁、重庆至昆明高铁、重庆至万州高铁等多条线路连通,推动成渝地区路网结构更加完善,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付爱农 主编:余虎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