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一杯流质餐的“逆袭”!市一福利院食堂玩出“新花样”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张莎 实习生 范传龙

2025-04-17 17:07

“这饭像画儿一样,看着就舒坦!”4月16日,市一福利院休养区,85岁的赵爷爷眯着眼,用颤抖的手指轻轻碰了碰粉红色的“多彩匀浆膳”。

去年胃部手术后,他一度只能通过针管进食灰白色的骨头汤米糊,“那时候吃饭像咽药,没滋没味”。

如今,院内“多彩匀浆膳”已研发出十种口味,“个个都美味,尤其喜欢西红柿风味,酸甜开胃!”每日,护理员推着餐车巡房,让赵爷爷多了一份期待和满足。 一杯流质餐,从过去老人提到就皱眉,到现在人人期待,源自重庆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从去年发起的“90行动”,要把院内850多位老人对餐饮服务的满意度提到90%以上。

4月16日,记者走进市一福利院,了解三位食堂工作者的“跨界”故事。

只管炒菜的他,搞起了创新

“以前觉得厨师只管炒熟就行,现在得琢磨怎么让老人‘想吃’。”福利院二食堂厨师长宋俊摸着后脑勺苦笑。

他的“觉醒”源于一次尴尬的试吃——连续三天,他尝了自己做的流质餐:骨头汤打底,加肉末、蔬菜、鸡蛋,营养满分,但顿顿咸鲜味,“腻得我直皱眉,何况老人?”

市一福利院有近200名吞咽困难的老人,长期食用单一流质餐可能导致厌食、营养不良。宋俊带着6人厨师团队“角色互换”,尝遍老人餐品,最终从婴儿辅食中找到灵感:“颜色和口感一样重要!”他们从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每日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获取灵感,用天然食材调色:西红柿的粉、南瓜的黄、菠菜的绿、乌鸡汤的黑……十种颜色的“多彩匀浆膳”对应不同风味,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精准配比。

85岁的赵爷爷是首批受益者。术后只能喂食的他,曾因厌食体重骤降。彩色匀浆膳推出后,他每天指着餐盒“点颜色”:“今天要黄的,南瓜甜!”护理员发现,他的进食量从每餐50毫升增至150毫升,两个月后竟能自主吞咽软食。

如今,食堂每日给老人配送五餐流质膳,龙利鱼乳白汤因“细腻如布丁”最受欢迎,甚至有老人打趣:“比孙子喝的奶茶还香!”

不会做菜的他,拿起了餐勺

“我哪会做菜?但分餐得懂老人心。”护理员李建国举着餐勺,在自选餐车前忙得满头大汗。

去年3月前,他的工作只是负责将配好的盒饭送到老人房间。可一到冬天,红烧肉凝成油块蔫成一团;夏天还没走到三楼,时令蔬菜已没了鲜香味。老人们抱怨声不断。

改变始于一场“分餐革命”。食堂将配送流程改为“热菜到楼层,现选现分”,当日菜品分装成小盒,老人可按需勾选。

李建国的工作台从此多了一本磨破皮的笔记本,密密麻麻记着五层楼、近百位老人的饮食档案:“301房张爷爷痛风,不吃海鲜;402刘奶奶假牙松动,只要炖得烂糊的菜;五楼王爷爷是北方人,顿顿念叨手擀面……”

自选模式不仅让老人有了选择权,更倒逼后厨升级。食堂将菜谱从“两荤两素”扩至“三荤三素”,新增的瓦块鱼淋上秘制酱汁,糯米蒸肉裹着荷叶清香,成了“爆款”硬菜。变革成效藏在两个变量里:推行自选模式后,餐饮餐厨垃圾从原来每月的1.5吨降至目前每月的1吨,老人满意度从85%飙升至91.48%。

但李建国更看重那些“不统计的幸福”——曾经厌食的吴奶奶因为能选到最爱的粉蒸肉,一个月胖了3斤;卧床多年的赵爷爷第一次自己勾选餐品时,颤巍巍画了个歪扭的“√”,护理员说那天他一边吃一边连连夸赞。

做菜爱放料的他,思考起了营养

“以前做江湖菜,一把辣椒半锅油,现在得控盐控糖,比绣花还精细!”年轻厨师瞿仕巧的转型之路充满“反差”。

三年前,他还是川菜馆里风风火火的“江湖派”,一道辣子兔麻得食客“舌尖跳舞”,可刚进福利院就栽了跟头——精心烹制的麻辣兔丁端上桌就被厨师长斥责:“院里299个老人有高血压,这是养老院还是火锅店?”

那次“翻车”成了瞿仕巧的转折点。他白天跟着营养师学看体检报告,晚上啃《临床营养学》。为了改掉“手抖放料”的习惯,他在厨房挂起警示牌:“一勺盐=2.5克,超标=风险!”曾经用来装干辣椒的罐子,如今分门别类装着木糖醇、亚麻籽粉和低钠盐。

最难的莫过于给川菜“做减法”。一道传统粉蒸肉,他试验了十几次:用山药替代肥肉增加绵软口感,以菌菇粉代替味精提鲜,最后淋上一勺橄榄油调的蒜蓉酱。

“端给李婆婆时手都在抖,她可是重庆老饕!”没想到老人吃完直拍腿:“香而不腻!”

为了兼顾营养和口味,瞿仕巧和大厨们用龙利鱼片代替多刺鲫鱼,让失智老人安全尝鲜;把白粥升级成燕麦紫薯粥,既控糖又暖胃……

今年一季度,市一福利院老人对餐饮服务的满意度已升至92.58%,“90行动”的目标已超额完成,但食堂的革新未止步。

如今,瞿仕巧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摸底清单”:哪些老人爱喝药膳汤?慢性病群体对食材有哪些特殊需求?

原来,市一福利院计划和市营养学会、市第十三人民医院营养科合作,把中医“药食同源”理论和现代营养学结合,开发医嘱菜单,通过不同的餐型来满足不同疾病老人的营养需求。

他指了指厨房角落的试验灶台,上面正煨着一锅样本汤,“得先摸清老人的胃,才能暖他们的心。”

(本文图片由市一福利院提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付爱农 主编:余虎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