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成渝中线重庆段站前工程“进度条”刷新→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杨铌紫

2025-02-21 15:49

机械轰鸣,焊花飞溅,建设者们在桥梁、隧道与站房间穿梭奔忙……2月20日,成渝中线重庆段建设施工现场一片繁忙。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钢铁动脉”正加速延伸,向着2027年年底具备通车条件的目标全力冲刺。

从空中俯瞰,成渝中线重庆段如银链穿行巴渝山水。玄天湖畔,460米长的双线大桥凌波而起。悬臂造桥机缓缓移动,中铁五局成渝中线重庆段站前3标现场技术主管谭伟紧盯液压控制系统,主跨刚构连续梁的线型误差被严格控制在15毫米以内。“为保护湖区生态,桩基施工采用‘静压植桩’工艺,尽量减少对水体的扰动。”谭伟说。

不远处,无人机正对桥面进行激光扫描,数据同步传输至BIM模型,实现施工全流程数字化闭环。据介绍,玄天湖双线大桥工程量目前已完成80%,全桥连续梁还剩30米,预计将于今年3月底实现合龙。

在中梁山隧道施工现场,中铁十二局成渝中线重庆段站前1标分部经理祝俊甲手持探照灯,紧盯掌子面岩壁,他们正以毫米级的精度推进管幕施工。“隧道下穿亚洲最大铁路编组站兴隆场站,拱顶距地表仅8米,就像在豆腐块里打洞!”祝俊甲比划着现场情况,他说,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既有线路沉降。

为攻克这一难关,建设团队创新采用“长大管幕法”,将105米长、直径610毫米的钢管密排成环,形成刚性支撑,同时辅以地表注浆加固,“硬生生”在繁忙的铁路编组站下方开辟出一条安全通道。目前,中梁山隧道已完成工程量的49%,预计年底将全线贯通。

15公里外的云雾山隧道进口,施工车辆排成长龙,全长5597米的隧道穿越岩溶区与采空区,最大坡度达-15‰。中铁四局成渝中线重庆段站前2标项目总工程师马义戴着安全帽,在洞口调度智能衬砌台车:“传统工艺需要3年完成的工程,依托智能工装30个月就能完成,效率提升16%。”隧道内,第五代智能监控小车正扫描洞壁,高清摄像头与AI系统联动,实时识别施工隐患并报警,安全管控实现“秒级响应”。

在云雾山隧道洞口,“1+7”智能管控云平台也全天候运转。视频监控、有害气体监测、人员定位等数据实时汇聚,AI算法自动识别工人违规行为并发出警示。“过去靠人盯,现在靠数据跑。”中铁四局成渝中线重庆段站前2标安全总监李延超指着大屏幕上的动态热力图说。

在大足区智能钢构件加工中心内,机械臂挥舞,火花四溅。中铁十四局成渝中线重庆段站前4标车间主任苏健指着流水线介绍,从BIM模型驱动生产到无人化焊接,钢材利用率提升0.7%,每年节省人工成本180万元。

隔壁的小型预制构件厂内,自动化生产线“吐”出整齐的混凝土预制构件,混凝土损耗降低5%,质量合格率超95%。“过去上百人干的活,现在30人就能完成。”中铁五局站前3标小型预制构件厂厂长龚建明语气中满是自豪。

长江沿岸重庆公司大足指挥部指挥长黄成华介绍,成渝中线重庆段的建设者们,正以智慧和汗水在巴山渝水间镌刻新时代的“筑路答卷”。目前,成渝中线重庆段全线站前工程已完成70%,各施工单位提前进入冲刺阶段。

编辑: 刘一叶   主编:付爱农      审核: 张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