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深一度|立足破题着眼长远,几经波折从未放弃!川渝特高压工程诞生记
2024-12-27 16:56
一端是山水之城的重庆,千里江陵,两岸连山;另一端是有“天府之国”美称的四川,山川秀丽,物产丰饶。从四川甘孜到重庆铜梁,一条条银线跨越崇山峻岭,穿越铁塔之巅,点亮万家灯火——12月27日,随着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川渝特高压工程)的投用,这条横亘在中国西南部的能源大动脉将巴蜀山水拧得更紧,成为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电力互济新军。
▲12月27日,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成投运。图为位于铜梁区少云镇的铜梁1000千伏变电站。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过去很长时间,“贫煤少水无油”制约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经过多番实验、论证,重庆意识到“建设特高压工程是基于历史、现状和未来的必然选择。”从2009年开始谋划特高压工程建设,到今天川渝特高压工程正式投用,重庆用了整整15年。
15年间,市委市政府不断推动全市多元化现代能源保障体系建设,经过几届全国人大重庆代表团和住渝全国政协委员的建议提案,在国家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如今重庆正式步入特高压时代。
争议不断
国家层面历史性突破给了重庆极大信心
时间回到2006年的夏天。
“当年七八月份,川渝两地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干旱,持续干旱造成四川水电发电能力严重下降,重庆四川用电形势紧张,能源瓶颈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重视。”国网重庆电力发展部主任孙朝洪还记得,当时四川、重庆电网500千伏的输送能力受到限制,电力交换能力非常有限。
与输送能力不足等表层原因相比,电力紧缺的根源性问题——能源配置方式不合理、特别是电力发展方式不适应资源与生产力分布的不平衡格局,更令人揪心。
“从宏观来看,当时我国煤炭资源的2/3以上分布在西北部,水电资源的2/3以上分布在西南部,而负荷中心在东部沿海地区,能源发展存在供不应求、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孙朝洪回忆说,如何应对川渝地区出现的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当时国家电网公司就认为,发展特高压电网是解决办法之一。但相关的争议也不断:解决能源瓶颈是送煤还是送电,如果选择特高压工程是建交流还是建直流……争议问题很长时间未有共识。
2006年当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了中国首条特高压工程“1000千伏晋东南 - 南阳 - 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开启了我国特高压试验探索阶段。2009年1月6日,该工程顺利通过168小时试运行,正式投运。
▲12月27日,铜梁区少云镇,位于铜梁区少云镇的铜梁1000千伏变电站。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这一历史性突破给了我们极大信心,我国掌握了特高压核心技术,后续特高压工程会进入快速推进阶段。”从2009年开始,在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的组织下,孙朝洪和同事们开展前期规划,争取落地重庆的特高压工程能纳入国家长期规划。
“当时市政府制定了《重庆市电网专项规划》,预计在2010年前后建设四川、云南经重庆至华中、华东的±800千伏直流特高压输电线路,这对缓解重庆电力紧张状况意义深远。”孙朝洪打了一个比方:“从外地购电好比买了一批货,由于公路运力有限,货物就是运不过来。特高压建成后,电力高速公路建成了,不愁有货运不进了。”
集体建言
合力争取在渝加快特高压输电通道建设
2010年,时任国网重庆电力发展部专责王皓宇接手了孙朝洪的工作。也是那一年,部分全国人大重庆代表团代表和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开始建言特高压工程落地重庆。
“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建设特高压工程成了大家共同的呼声。”王皓宇记得,“此前公司多次向政府汇报,与重庆代表团代表和住渝全国政协委员进行了多次沟通。最终代表委员们采纳了我们做的规划,分别提出全团建议和集体提案,呼吁加快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
▲工作人员在2号主变保护小室检查设备运行状态。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此前,王皓宇和发展部的同事们对前一年我市用电情况做了调查,2010年重庆用电需求量出现高速增长,全市最高负荷1250万千瓦,同比增长11.6%;在度冬、度夏期间,重庆争取外购电 335.7万千瓦时,创历史新高。“十二五时期,进入跨越发展的重庆,电力需求刚性增加,如不及早谋划,电力紧张局面还会出现。”代表委员们在这点上形成了极强共识。
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重庆代表团提交第一个集体建议《关于加快特高压输电工程建设保障重庆电力供应的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家电网公司在对重庆代表团的建议回复中写到:“国家电网公司将在重庆市的大力支持下,全力推动将雅安—重庆—皖南等特高压工程纳入国家‘十二五’能源、电力、电网等专项规划,并加大工作力度,争取早批复、早开工建设。”
“这等于给我们打了一针强心剂,此后我们也把特高压交流工程作为电网建设的首要任务。”王皓宇告诉记者,当时重庆电网有 500千伏的线路与四川电网联网,同时也有500千伏的线路与华中主网联系,联通三地的1000千伏四川雅安-重庆-武汉特高压交流工程如果投用,将从根本上解决重庆能源紧缺的问题。
项目搁置
压力重重之下重庆再次争取纳规
“当时已经开展项目前期选线、选址和可行性研究论证等工作,一旦国家对雅安-重庆-武汉特高压交流工程项目核准,重庆将立即启动项目建设工作。”令王皓宇没想到的是,就在即将核准之际,这个众望所归的项目被搁置了。
评审会上,专家组成员共有22人,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就有9位。“大家都认可建设四川水电外送通道的必要性,但选择直流特高压还是交流特高压进行输送,专家们没有形成共识。”王皓宇后来了解到,当时国家整体电网布局也没有最终确定。
尽管如此,重庆并没有放弃相关的努力。
“我是2013年来到公司发展部从事规划工作,这些年头发都熬白了不少,就只为一件事——再次让重庆特高压工程纳入国家规划。”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发展部规划一处处长周倩表示。
到了2017年,时任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副总经理莫文强把周倩叫到办公室说:“重庆未来电力保障不容乐观,你们尽快组织团队开展中长期电力保障研究。”
接了这个艰巨任务的周倩,当时心里就打起了鼓,摆在她和同事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贫煤少水富气无油”的重庆,电从哪里来?
▲12月27日,位于铜梁区少云镇的铜梁1000千伏变电站,驻站消防队消防队员在进行出水操训练。记者张锦辉摄/视觉重庆
也就2017年当年,事情出现了转机。为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印发了各省煤电停建和缓建项目名单的通知。
“这是个积极信号,我们立即会同四川能源局着手策划建设川渝特高压工程。”市能源局局长王祖勋介绍说,经过调研与测算,四川多水电,夏季丰水期弃水电较多,冬季枯水期存在电力缺口;重庆以火电为主,夏季负荷高峰电力缺口大,冬季火电有盈余。两省市电力互补性强,高峰时期火电和水电可以互济。
“当时仍然面临很大的压力,特别是之前雅安-重庆-武汉特高压交流工程被搁置了,一些专家没有信心,叫我们不要再去提议。”但摆在周倩面前的是亟需解决的难题:“‘十四五’重庆电力呈紧平衡态势,未来几年的形势也更加清晰,从市能源局到电力公司等相关部门都意识到,必须再次争取特高压项目落地。”
一波三折
多方权衡反复比选找到最佳方案
“川渝特高压项目建设之初,川渝两地只有3条500千伏的输电通道相连,最大输电能力只有650万千瓦。2018年开展方案论证时,有专家提出500千伏输电技术比较成熟,建议新建2条500千伏的输电通道。”王祖勋回忆说。
“我们用三点理由说服了专家,最终确定建设一条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王祖勋说,一是相较于两条500千伏的输电通道,特高压交流工程可以节约一条通道的土地和廊道资源;二是可以越过低等级电网网络,避免对存量的500千伏电网大面积改造;三是可为后续打造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环网奠定基础。
▲位于铜梁区少云镇的铜梁1000千伏变电站,工作人员在主控室维护巴岳数字孪生站。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2019年7月,国家能源局作出批复:川渝电网联系比较紧密,近期优先考虑四川富裕电力解决。
2020年7月14日,重庆、四川两地签订《共同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能源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正式提出筹建川渝特高压交流电网。
“国家层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将川渝特高压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这是川渝特高压项目迈出的最重要一步。”此刻,周倩心中的石头才算落下。
“纳规之后,我们就启动了方案比选,这是我们规划部门最忙碌的时候,方案有很多选择,哪一个方案最佳能够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需要大量的论证。”周倩说,特高压及其500千伏配套工程系统方案论证极其复杂,既要考虑特高压站的功能定位,又要保障电网结构清晰、系统安全稳定,还要充分考虑到远期网架构建和适应性等。
“交流电送到铜梁后,铜梁的500千伏送出工程要像河流一样把电力分出去,要让外来优质清洁电进得来、落得下、走得好。”周倩解释说。
“电力最终分到哪里,方案讨论会上部分专家持有不同的意见,讨论非常激烈,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优劣。”就这样,国网重庆电力公司工作人员和专家们又是彻夜未眠,挑灯夜战。
“我们当时研究铜梁特高压系统方案,不仅要考虑到川渝特高压一个工程,而是要从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远的角度做规划,未来将在川渝负荷中心构建‘日’字形特高压交流环网,原来的方案还有优化的空间。”周倩说。
▲工作人员在主控室通过巴岳数字孪生站查看主变压器运行情况。运维人员无须亲临现场,就能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对变电站进行沉浸式巡检。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我们在办公室不知道熬了好几个通宵,做了数十个方案,一个一个讨论,一个一个比选。”周倩说,当时她经常往返重庆与北京、四川之间。“我记得好几次,晚上在办公室加班做方案,突然通知要去北京,买上当天最后一趟航班就飞……”
通过多轮评审,国家相关部门最终认可了铜梁特高压系统方案。2022年9月,川渝特高压工程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后开工。
“当天我还在开会,听到核准的消息,眼泪一下子就流出来了,十多年了梦想终于成真。”周倩给孙朝洪和王皓宇等“战友”挨个打了电话报喜:“我很幸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没有前辈们打好的基础,就没有项目的最终落地。”
川渝特高压工程投用只是重庆步入特高压时代的第一步。“即将建设的南疆入川渝的特高压直流工程也将从四川的换流站输送到重庆。”王祖勋称,该工程建成后,川电送渝能力将提高1000万千瓦,为我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电力支撑。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