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重庆出台关爱新就业群体措施,四个维度建设多元友好、“双向奔赴”的“友好镇街”
2024-12-12 20:05
为建立新就业群体全方位关爱体系,12月12日,在重庆市新就业群体“友好镇街”建设启动活动上,市委社会工作部等16部门联合发布《重庆市关爱新就业群体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重庆将如何打造新就业群体“友好镇街”,记者采访了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
“场景友好”: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
在聚焦“场景友好”方面,重庆制定《友好场景建设工作导则》,在小区、园区、商圈、楼宇、市场、校园等区域打造政策友好、设施友好、服务友好的友好场景,着力改善相关新就业群体的工作条件;
推动签订网约配送行为公约,倡导文明配送,实施“扫码管理”等,着力解决“进门难”;
推动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和设置停车泊位,优化车位供给,提高车位利用率和周转率,着力解决“停车难”;
推动绘制“骑手友好地图”,完善楼栋、单元标识标牌并增设荧光功能等,着力解决“找路难”;
整合餐饮商户、社区食堂等资源,结合实际共建“暖‘新’食堂”“暖‘新’商户”,错峰提供优惠套餐等,着力解决“用餐难”“休息难”。
目前,我市已推出“小哥码”“友好地图”“暖新商户”等,解决“进门难”“找路难”“用餐难”;整合党群服务中心等资源打造了暖“新”阵地,做好对新就业群体的关怀支持。
预计到2025年底前,重庆将建设45个全国“最美工会驿站”、100个市级“最美渝工港湾”,升级打造740个智能化工会驿站;每年推动50个以上停车问题突出社区“一点一方案”治理,推动实施一批社区停车自治管理,新建一批小微停车场;2025年底前,在快递从业人员集聚区域,依托快递网点建成爱心驿站超3000个,提供相关便捷服务。
“人际友好”:让新就业群体更好融入社会
针对平时的“融入难”,《措施》聚焦“人际友好”,在心理纾解、关心关怀、交友联谊等方面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服务。
比如,依托社工机构、高校及平台企业等资源,线上线下开设新就业群体心理服务专线(专场),提供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等服务,缓解工作生活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开展“三送”关怀。“送岗位”,联合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搭建新就业群体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行情动态及就业信息等,促进充分就业;“送清凉”,暑期高温时段向长期在户外工作的新就业群体送上清凉饮料、食品药品等防暑降温物资;“送温暖”,对困难人员开展走访慰问、纾困解难。
为解决交友问题,将联合相关群团组织、社会组织搭建交流互动平台,就近就便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新就业群体单身青年交友联谊等活动。
记者注意到,《措施》里列举的项目清单中提出,全市零工市场(驿站)总量动态保持在120个以上,依托“渝职聘公共服务平台、全市公共人力资源市场、零工市场(驿站)等载体举办各类招聘会1000场次以上;元旦春节期间,开展新就业形态群体“冬送温暖”活动,2024年安排专项资金120万元,慰问6000人,2025年计划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慰问10000人;2025年持续优化“渝见·会聚良缘”婚恋交友服务品牌,举办市级婚恋交友活动40场,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场活动不少于4场,发布10期线上婚恋交友课堂。
“在交通便利的场所建立专门的服务站,让每一位新就业群体都能得到全面的身体与心理关怀。同时,城市规划也考虑他们的需求,在休闲娱乐、餐饮及生活便利设施方面进行相应调整。”该负责人称,这样的友好理念,将为新就业群体营造出更为融洽的环境。
“治理友好”:引导新就业群体加入基层治理
作为新经济催生出来的灵活就业群体,快递、外卖小哥走街串巷服务人间烟火,是城市生活的“摆渡人”,他们片区熟、人头清,行动“快稳准”是他们的“基本功”。
因此,《措施》聚焦“治理友好”,充分发挥新就业群体的职业优势,拓宽新就业群体助力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路径。
例如,引导新就业群体积极融入“141”基层智治体系,主动向社区报到,积极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流动信息员、楼长单元长等;
向新就业群体宣传推介安装下载使用渝快办,并熟悉掌握通过渝快办“人人都是网格员”服务模块等方式向社区直报安全隐患、设施破损、涉黄赌毒等治理线索;
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星级评分等方式,深度引领融入“大综合一体化”城市综合治理,构建共治共享良好局面。
目前,全市共有3.27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
此外,重庆将实施“尊法守法·携手筑梦”公益法律服务行动,及时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普法宣传、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公益法律服务,提升新就业群体法治、安全意识和能力;开展“最美社会工作者”等宣传活动,每年选树一批新就业群体先进典型并组织宣传,对其中的见义勇为等突出贡献者予以特别奖励。
“未来友好”:关注新就业群体真实需求
“我们常常在外面跑,照顾家庭的时间确实不多。”“忙的时候不觉得,闲下来经常会感到迷茫,心里有时会焦虑,希望能得到更多指点和帮助。”
......
“小哥”等群体大专以下学历比例、年轻人比例高,很多人都有城市安居照顾家庭、提升职业技能的需求。
为拓展新就业群体发展空间,《措施》聚焦“未来友好”,整合群团组织、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资源,通过开办“职工夜校”等方式为新就业群体提供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提升、职业规划指导等,拓展职业发展空间;联合高校、职业院校等,为模范诚信从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的优秀人员提供学历提升补贴。
比如,团市委创新打造“渝青夜校”工作品牌,进一步加强青年夜校建设、管理、运营,将新就业群体作为重要服务对象,盘活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设置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操作等新型技能培训,开设调酒师、化妆师、自媒体运营师等培训课程,帮助新就业青年群体掌握更多职业技能,拓宽成长发展渠道。
为化解新就业群体的后顾之忧,《措施》提到要整合群团组织和社会专业机构资源,提供“假期托管+兴趣课程”等普惠性服务,着力解决新就业群体“子女看护难”,并提供公益医疗、专属保险、基金救助等;持续扩大“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及时发布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信息,提高租住效率。
具体来看,谋划实施2025年“假期公益托管营”行动,在全市建立公益托管1000个点位,其中约100个点位重点向新就业青年群体倾斜;推动更多公租房小区针对新就业群体子女开展爱心托管项目试点。
“这些举措无疑是对新就业群体的一种温暖关怀,尤其是在全国范围内,很多城市都在面临类似的问题,此次重庆的探索与实践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参考。”该负责人表示,随着《措施》的推进和“友好镇街”的全面推行,重庆将成为一座更为包容、关爱所有城市参与者的现代化城市,也期待看到更多新就业群体能够在这里感受到家的温暖和社区的支持,共同迎接美好的未来。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