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观察|志愿服务,重庆如何走出国际范?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杨铌紫

2024-12-11 21:07

“感恩重庆这片包容的土地,让我在每一场志愿服务中感受到了重庆人满满的善意,也特别感谢相关部门给予留学生如此多的实践机会和历练平台,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收获成长和温暖,也让我更加热爱重庆这片土地。”12月10日,“渝善渝美 志愿重庆”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来自四川外国语大学的俄罗斯留学生莉娜分享了作为一名国际志愿者的经历与感受。

▲12月10日,在“渝善渝美 志愿重庆”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在重庆大渡口启动。记者 梅耀 摄

当天,重庆国际志愿服务研究中心、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国际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分别进行了授牌。

国际志愿服务,为何在此次活动中高调推出?作为“志愿之城”的重庆,又该如何走出志愿服务国际范?

“志愿之城”

志愿服务基础雄厚

志愿服务的参与程度,彰显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千千万万志愿者,展现着一座城市的文明形象。

在重庆,志愿服务精神早已融入城市血脉——

全市志愿服务组织总量4.2万个、注册志愿者687万人,平均五个人就有一个志愿者。

正在开展的重庆城市精神表述语市民投票活动,经市民征集、专家论证,总结提炼出来的三条表述语,无不包含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

多年来,重庆“志愿之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文化强市建设的意见》明确“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

市委社会工作部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具体措施及分工方案》,明确“1741N”志愿服务工作思路,着力加强志愿重庆建设,培树“渝善渝美”市域志愿服务品牌,打造向上向善“志愿之城”;

重庆颁布实施《重庆市志愿服务条例》,印发《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实施意见》《重庆市志愿服务记录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同、社会联动、公众参与”的工作运行体系,全市志愿服务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

近年来,重庆培育了“蓝精灵”赛会服务、“山城雪豹”抢险救灾等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志愿服务特色品牌;

广泛开展文明实践“六讲”、渝邻有爱、健康义诊、川渝“河小青”生态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143万余场次,参与志愿者1543万余人次,全市志愿者活跃率达25.90%。

人民群众的生活因高品质的志愿服务而更有温度、更加美好。

迎进来、走出去

国际化为志愿服务添动力

今年1月,莉娜通过学校招募,成为了渝俄经贸洽谈会暨产品展销会的一名俄语翻译志愿者。

这是她第一次参加规模如此大、规格如此高的国际化大型展销活动。

在这次志愿服务中,她时刻提醒自己要用最专业、最扎实的翻译功底,为来渝的外宾介绍热辣滚烫的新重庆。

最终,莉娜的表现获得认同和赞扬,她也备受鼓舞。“这份肯定,会激励我在未来继续为更多人讲好中俄友好的故事、美丽重庆的故事。”莉娜说道。

“渝善渝美 志愿重庆”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现场,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国际志愿服务专项基金授牌。受访者供图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志愿服务扮演着促进国际交流、增进国际理解的重要角色。

前段时间,渝中区委社会工作部在化龙桥街道红岩村社区启动“国际志愿服务进基层”系列活动之多彩世界篇,邀请外籍志愿者走进社区,为当地的少年儿童带来外国文化分享,构建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

活动中,三名志愿者受聘为“渝中区国际志愿服务者”。

这是渝中区发挥13家外国驻渝总领事馆集聚优势,推动渝中区国际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的初步探索。

“我们还在南纪门街道、石油路街道等,组织俄罗斯、印度、泰国、柬埔寨等外籍志愿者在文化交流、旅游咨询、医疗健康等领域服务中外游客和居民千余人次。”渝中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志愿服务,一方面组织外籍人士发挥自身特长投身渝中区志愿服务事业,另一方面,通过渝中志愿者为外籍友人提供更好服务,增强重庆母城的吸引力。

九龙坡区推动国际留学生参与重庆动物园科普、研学等创意活动,提升动物园服务水平,服务外籍游客,传播重庆文化,展现良好的重庆风貌。

国际志愿者通过志愿服务,成为文化交融的人文纽带,这不仅推动了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增进了全球范围内的互敬互信,同时也让各国青年在合作中增进了解,在互助中建立信任,开辟了中外人文交流的新路径,筑起国际交往合作的新框架。

搭建两个平台

构建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

今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要构建志愿服务国际合作交流新格局。

紧接着,市委社会工作部印发《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具体措施及分工方案》,提到要积极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国际志愿服务项目;鼓励市内志愿服务组织与涉外企业、国际志愿服务组织等合作,组织志愿者参加国际志愿服务。同时,明确指出要联合高校建立重庆市志愿服务研究中心。

重庆国际赛会多、国际交流活动多等特点,为志愿服务国际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因此,重庆顺势而为,在“渝善渝美 志愿重庆”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中,为重庆国际志愿服务研究中心、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国际志愿服务专项基金进行了授牌。

重庆陆海国际传播公益基金会国际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由重庆陆海基金会与重庆亚美欧文化交流发展中心联合发起,将向内拓展国际志愿者服务岗位,向外与海外高校、国际NGO组织建立国际志愿服务网络,实现国际志愿者资源的共享与匹配。

▲12月10日,在“渝善渝美 志愿重庆”主题志愿服务活动上,市民参观志愿集市。记者 梅耀 摄

同时,基金会还将通过搭建国际志愿服务平台,打造国际志愿服务品牌,建立集志愿服务项目展示、志愿者招募与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记录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和展示窗口。

国际志愿服务研究中心由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四川外国语大学打造。

“我们学校拥有多语种的志愿服务队,外语优势明显。”四川外国语大学科研处处长林移刚介绍,该中心依托四川外国语大学,将聚焦语言技能、国际形势、国情教育,建立健全一套多语言赛会、重大活动志愿服务总队培训体系,设计和完善一套重庆国际志愿服务标准体系,组建能够服务国际赛事与重大活动的国际化志愿者队伍。

研究中心将培养由外国留学生等外籍人士组成的国际志愿者队伍20-30人,能服务重庆国际赛事与重大活动的多语种国际化志愿者30-50人,以及8-10名国际志愿服务项目设计专家、项目管理专家和项目执行专家人才。还将与区县合作,培育国际志愿服务组织,并建立国际志愿服务信息与研究成果发布平台。

未来,通过走出去、迎进来,重庆志愿服务将呈现更多的国际范。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主编:余虎      审核: 郭晓静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