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新中式”,你穿上了吗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1-25 15:28

从立领盘扣长衫、柔软精致的夹袄,到压褶分明的马面裙……从2023年岁末席卷时尚界的“新中式”风至今依然是流行密码。这股饱含传统美学的国潮风更是火出了新高度:“穿新中式过春节”也成为了今年许多人的“过年三件套”之一。

在“新中式成新春战袍顶流”的话题下,不少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穿搭心得:“新年战袍肯定是新中式,好看又出片,新年穿太有氛围感了。”“今年第一次买新中式,刺绣特别精致,不得不说老祖宗的审美真的顶。”……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12月,新中式服装销售额同比增长84.85%,马面裙、宋襦等款式,更是一跃成为节日服装的Top。

传统服饰与现代时尚携手,厚重的文化化作精巧的图案、游走的针线,而当人们穿上新中式“新年战袍”不仅是传统美学独具魅力的外化展现,更是文化自信落于细微之处的体现。据《2024年度青年国潮品牌强国观察报告》显示,如果产品融入国潮元素,78.9%的受访青年会更有购买意愿。

01

从年初延续到年末的新中式,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韵味,更符合现代审美和生活需求。

首先,“新中式”保留了浓厚的传统中式元素,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化呈现。无论是纹样配色、纽带针脚,都散发着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美,而这仅仅是几千年文化传承下的一个小小缩影。

今年春节期间火爆的“新中式”宋襦,或许就是千年前宋朝女孩们的新年新衣。当时的人们以清淡典雅、色调柔和为美,但衣服上的纹样却极为考究,诸如莲花、牡丹、芙蓉、鸟雀、鸳鸯等花鸟纹最为流行。不仅文雅精致、意趣盎然,还有祈愿吉祥、长寿、平安的寓意。

▲网友对宋服进行的复原科普。B站截图

宋人的新年新衣也是冬衣,男款是长袍,女款则为上衣下裙。上衣有襦、袄两种,襦的长度一般到腰间,穿着时下身常常搭配长裙,将上衣系在长裙之内。为了保暖,女孩们还会在冬天会在长裙内加条裤子。

当下“国潮风”推向高潮的背后,少不了企业和商家的“助推”。相较于汉服等传统服饰,“新中式”在版型和款式设计上更为简约,用料也更为亲肤、好打理。业内人士表示,服饰的流行趋势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穿着的需求变化,而“舒适度”是近五年的排名前几的需求之一。

为了更加贴合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新中式一改传统汉服以真丝、棉麻等“精贵”、“难伺候”的布料,转而使用醋酸等再生纤维面料进行替代,在保证质感的同时,也降低日常穿着的门槛,同时在裁剪上大多使用宽松版型,大大提高了服饰对身材的包容性。

商家们不仅卖产品,还卖穿搭思路:盘扣褂子搭马面裙、中式衬衫搭亚麻阔腿裤、长衫外搭配蕾丝围裙……打开社交平台,一水儿的商家和博主都在手把手教会消费者穿什么、怎么穿新中式。相关数据显示,过去一个月里,淘宝和小红书平台的“新春战袍”相关搜索量呈现数倍增长,销售额增长84.85%。

▲网友们分享的新中式“新年战袍”。小红书截图

02

显然,无论是消费者对“新中式”的偏爱还是企业和商家对中华传统元素的挖掘和重现,其背后都是国人越来越坚定、越来越深厚的文化自信。在追求品质和工艺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愿意为产品背后的文化买单,并收获一份精神上的满足与自豪。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新时代中国美研究院院长楚艳曾将中国的山川楼阁,绘制在自己设计的衣服里。在她看来,将中国色、中国形、中国纹,用丰富的手法和设计语言表现出来,向世界展示东方气韵与中华之美。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传承,也是对于当下文化的创新与表达。

不仅仅是国内商家和企业,越来越受瞩目的“新中式”也让世界为之侧目。在国际T台秀场上,中式元素的时装设计频频亮相;在我们身边,一些主打家居、简约的外资品牌也加入了新中式的浪潮。比如某品牌的冬季新品将盘扣这一元素添加在牛仔外套、羽绒外套等不同材质和风格的服装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中式”时尚所包含的美学是一种“生活美学”,它不仅根植于中国年轻人继承的传统美学,而且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这种美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年轻人与当代社会的积极对话,他们通过新视角,寻求生活美学。

▲“悟空”元素的黄金饰品

因此,“新中式”的“风”早已从服饰吹往了美妆、餐饮、装修、游戏等各个领域,葫芦、醒狮、锦鲤等造型的黄金饰品、去年顶流的“龙墩墩”盲盒、一次又一次以美貌出圈的故宫文创等等“国潮”产品屡屡掀起热潮。

而身处在滚滚浪潮中,传统文化成为了你我正在进行的生活日常。毕竟对于已经书写了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国人而言,在新年穿新衣这件事上,怎么不能将穿中式新衣变成一项年俗印记呢?

那么,正在看这篇推文的你,准备了怎么样的新衣呢?欢迎来评论区和有风君分享你的“新年战袍”。

来源: 潮新闻  
编辑: 朱婷   主编:余虎      审核: 郭晓静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