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新职业孕育新期待!从零工市场看灵活就业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余虎 黄乔 谢智强 郑宇

2025-02-25 19:00

春节假期结束后,我市零工市场全面开张,市人力社保局在开年上班第一天公布了全市137个零工市场(驿站)的名称、地址和联系电话。节后的零工市场,有哪些变化,呈现出哪些新气象?连日来,记者进行了打探。

▲2月12日,南岸区青年零工市场,工作人员在智慧招聘平台为求职者查看招聘信息。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我招的是合伙人”

位于南岸区二塘路66号的南岸区青年零工市场节后第一天就开门营业了。

走进大厅,左墙上的电子大屏不停闪现着用工信息。这里,主要面向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和重庆第二师范大学等高校青年和以及周边小区青年服务。

在入驻零工市场的机构中,一家取名“前线战营”乐高第三方团队的机构吸引了记者注意力。

▲南岸区青年零工市场,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前线战营乐高第三方团队工作人员正在生产。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宽敞的办公室里陈设了各色乐高玩具,不乏大型玩具,初看以为是个玩具店,了解后才得知这是一个由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大二学生创建的工作室。

工作室创始人赵晨羽是个乐高迷。读大二时,赵晨羽突然萌发了自主设计乐高塑体军事玩偶的想法。学习环境艺术的他联合校内几位小伙伴,通过建模设计和3D打印,一个个外表炫酷、充满创意的乐高玩偶被制作出来。

他试着把这些玩偶拿到闲鱼、B站、小红书和微店上去展示和售卖。没想到,一个晚上就被玩友抢购一空,自己的第一单生意有5万元收入。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前线战营乐高第三方团队工作人员正在给产品上色。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此后,他不断开发产品,每周都能卖出一批玩偶,一年的产值有好几十万元。去年10月,赵晨羽把工作室搬到了青年零工市场。

现在,他的团队已有6人,包括建模设计、上色和销售等。起初,团队成员主要来自他所在的学校和我市其他高校,随着业务拓展,他开始在小红书上寻找合作伙伴,吉林延边一个建模师成为他这一年合作最多的伙伴。

虽然有了线上招募渠道,但他依然觉得好的建模师难觅,特别是本地的。开年,赵晨羽就在青年零工市场挂出了招聘启示:招建模师,合伙人。“我希望能让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圈。”赵晨羽说。

在农贸市场摆摊的就业服务专员

喧闹的农贸市场里,一个个摊位堆满了新鲜的蔬菜水果和各色干副食品等,进出往来的居民络绎不绝。市场转角处,一处上方挂着招聘信息、下方摆着登记本的摊位显得十分特别。

▲2月13日,金凤镇集市,众多市民在此查看招聘信息。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2月13日,高新区金凤镇农贸市场又迎来本镇3、6、9赶集的日子。上午10时许,高新区派驻金凤镇的就业服务专员张杨被里外围了几层。这是金凤镇依托“金凤佳园社区老杨就创e佳”打造的集市就业e站。

▲2月13日,金凤镇集市,市民在此查看招聘信息。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我想找个上白班的保安工作。”53岁的冯大德挤进人群,在登记表里留下自己的姓名、性别、联系电话和岗位需求。38岁的杨中琴想在金凤本地找个白天、可单休的服务员工作,她留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23岁的钱玉佳是重庆理工大学机器人工程专业毕业生,毕业大半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奶奶的陪同下,也来到摊位前咨询。

▲工作人员帮助市民寻找合适岗位。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详细询问情况后,张杨在钱玉佳的名字前画上一个五角星。“我们将重点为她物色工作。”张杨说,毕业未就业大学生作为重点就业人群,一直是“金凤佳园社区老杨就创e佳”的重点服务对象。

记者注意到,集市就业e站同时挂出了退役军人就业服务点和残疾人就业服务点招牌。为了准备集市就业服务,张杨所在的金凤镇便民服务中心在开年后,提前对金凤及周边含谷、白市驿、曾家镇等多个镇街的企业用工信息进行了摸排梳理,共收集了上千个岗位信息,包括人资专员、车工、保洁、安保等200多个工种。摊位上挂出的用工信息都是企业最新的需求。

“我们马上就有个招聘会,到时你来参加。”不到半小时,张杨自建的就业微信群就增加了11个求职者。“现在正是招聘黄金期,我们将在春风行动期间持续开展集市就业服务。”张杨说。

弹幕主播、数据标注师等新职业受宝妈青睐

2月18日早上9点过,记者来到九龙坡二郎街道玖城壹街广场,一座蓝白相间的小房子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九龙坡区二郎街道零工驿站。

驿站不大,但接待前台、直播区、洽谈区、电脑、打印机、饮水机一应俱全。两位年轻女士,正在驿站站长蒋丽指导下,填写个人信息。

“我是昨晚接到电话,通知有适合的岗位,让我来详细了解一下。”刘群思率先填完信息,她告诉记者,自己是附近的居民,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她三天前到驿站登记,想找一份工作时间灵活,最好可以“居家办公”的零工工作。

“我们向您推荐的是‘弹幕主播’岗位,蛮适合宝妈的。”蒋丽接过信息表,笑着说。

对于“弹幕主播”这个岗位,刘群思起初有点懵,愣神了一会才开口问道:“主要干啥?”

▲九龙坡二郎街道玖城壹街广场零工驿站,居民们正在了解如何通过网络捉捕自己的信息。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弹幕主播就是在直播过程中,通过弹幕与观众互动,解答问题,引导话题,活跃直播间气氛。"蒋丽一边讲解,一边打开手机,现场展示了一段弹幕主播的工作视频。

她告诉刘群思,“企业会组织培训,工作时间根据自己情况安排,在家用电脑就可以操作,工资日结,按直播效果提取佣金。”

“我想试一试。”刘群思说,这样一来,自己在照顾小孩的同时,也多了一份收入。

▲九龙坡二郎街道玖城壹街广场零工驿站,居民们正通过工作人员了解招聘情况。记者郑宇摄/视觉重庆

据介绍,零工驿站自成立以来,已经帮助上百名像刘群思这样的宝妈找到了合适的工作。除了弹幕主播,零工驿站还提供数据标注师、线上客服等多种新职业的培训和就业机会。

“00”后程序员开“零工小店” 线上接单超4万元

“我的‘零工小店’最近业务少了,想来咨询一下怎么优化。”

“我看看,您需要进一步优化服务展示和沟通流程。”

……

2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大渡口区建胜镇百佳园社区的义渡零工市场。服务前台,一位胖胖的年轻男子,正拿着手机向工作人员咨询“接单秘籍”。

▲大渡口区建胜镇百佳园社区义渡零工市场,居民们正了解平台招聘信息。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男子名叫刘懿,今年25岁。这位重庆理工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通过"义小渡"线上零工市场开设个人技能店铺,累计完成十余个项目,收入超过四万元。

"毕业后我在一家软件公司做程序员,但每天早九晚十的坐班制度让我难以适应。”刘懿坦言,大半年后他选择离职。在职业空窗期,他偶然了解到义渡零工市场。

“我会软件开发,想自己接单做项目,但没有相关渠道……”去年5月,刘懿来到义渡零工市场寻求帮助。

现场工作人员向刘懿推荐了大渡口区研发的数字就业平台——"义小渡"平台,并指导他将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前端开发工程师"标签入驻线上零工市场。

入驻首月,刘懿就接到一个订单——为一名青年创业者开发数据分析系统前端页面。虽然首单仅收费1500元,但半个月的交付过程让他验证了自由职业的可能性。

"现在我的线上店铺就像技术便利店。”刘懿一边展示接单记录一边说,目前所接项目,周期控制在1-2个月,收入最高的单个项目达8000元。

“这种模式让我保持技术敏感度,接单过程中我也在不断自我学习。”刘懿告诉记者,此次再来线下零工市场,是希望工作人员指导其优化“小店”,他未来能多接大单,甚至和志同道合的朋友“组团接单”。

记者打开“义小渡”平台看到,零工小店是该平台专为自由职业者和零工用户设计的特色板块。他们可以开设自己的“小店”,展示专业技能、项目案例、客户评价等,打造独特的个人品牌。

"义小渡"平台数据显示,像刘懿这样的技术类"零工小店"已超1018家,平均月接单量3.2个。

新闻多一点>>>

重庆零工经济新图景:
从“马路蹲活”到数字化“技能便利店”

2月20日,早上9点过,江北区鱼复工业园智能制造零工市场内已人头攒动。45岁的电工王师傅进入市场,一眼就看电子屏上滚动着“今日急单:某汽配企业设备调试,日薪400元”的信息。

与此同时,27岁的李秋刚结束一个餐饮广告宣传册设计制作项目,正通过手机登录“线上零工市场”专区浏览新订单。这种线上线下交织的灵活就业场景,正是重庆零工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

从“马路市场”到标准化服务

全市建成137个零工阵地

过去,零工市场多以自发形成的马路市场为主,缺乏规范管理,招工信息全靠口口相传。如今,零工市场已形成“综合市场+专业驿站”的立体网络。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就业援助科科长何振宇介绍,从2022年开始,各地零工市场逐渐兴起,至今方兴未艾。

“重庆建设的零工市场,主要按照规模分为零工市场和零工驿站2类。”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零工市场(驿站)137个,实现所有区县全覆盖,年均发布零工岗位约30万个。其中主城都市区布局78个,渝东北、渝东南分别建成22个和37个,构建了多层次、网格化运行的灵活就业服务体系。

▲九龙坡二郎街道玖城壹街广场零工驿站,居民们正在了解招聘信息。记者 郑宇 摄/视觉重庆

“零工市场与驿站也并非简单复制,而是分层服务。”何振宇说,零工市场主要布局在交通较为便利、企业集聚、求职人员集中的地点,方便供求对接、集中服务,开设综合服务、岗位发布对接、特色功能拓展等服务区域,提供综合性零工服务;零工驿站主要布局在劳动力密集的居民区,只需具备岗位发布对接基本功能,重点突出“家门口”便捷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重庆创新采用“共享+改造+新建”组合模式:72个市场通过分时段共享政务服务中心场地实现“轻资产运营”,44个由闲置场地改造而来,21个为因地制宜新建的专业化市场。

零工市场催生新职业

拓宽重点群体增收渠道

数据显示,重庆零工岗位结构呈现“双轨并行”:主要岗位有:制造业普工、技工类工种,餐饮服务业店员、厨师、杂工、学徒工种,交通运输业快递、外卖、司机、物流分拣工种,居民服务业家政保姆、维修安装、临勤保安等工种。

“这些传统基础岗位占比较大,但随着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零工市场也催生了一批新职业。”何振宇说,比如数据标注师、自媒体运营专员、在线教育辅导老师、电竞游戏陪练等等。此外,从零工经济从业者分析,35%为大龄求职者,28%为兼职大学生,19%为“宝妈”群体,新就业形态拓宽了重点群体增收渠道。

鼓励特色化发展

让零工更有尊严更有保障

“当前全国零工市场多以综合型为主,细分行业的成规模的专业化零工市场还不够多。”何振宇坦言。为此,重庆启动零工市场“提档升级计划”。比如,政策层面上,我市先后出台《零工市场提档升级方案》《重庆市零工市场建设和服务规范(试行)》等文件,健全场地、设施、人员、制度、服务、数字化建设“六个有”指标体系,推动零工市场规范化运行。

何振宇介绍,为鼓励零工市场特色化发展,接下来,我市将在综合性零工市场基础上,引导细分发展,指导区县挖掘特色产业、行业优势资源,在产业园区、建材市场、大型商场等用工行业相对集中、岗位需求相似的地点,建设专业性、行业性零工市场,着重针对企业、灵活用工主体用工需求,提供职业介绍、技能培训等服务,增强求职人员和企业的匹配度,推动实现“求职—培训—就业”全链条服务。

同时,灵活开设一批“家门口”零工驿站。在用工需求分散、用工规模相对较小,但大龄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居家妇女、新就业群体等相对集中的乡镇、社区等地,灵活设立零工驿站,着重收集发布时间弹性、工作灵活的家门口零工岗位,就近提供服务。

▲2月13日,金凤镇集市,众多市民在此查看招聘信息。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此外,还将持续迭代升级“渝悦·就业”数字化应用功能,加大全市零工市场信息归集力度,支持区县结合本地资源优势、产业布局、重点群体求职特点等建设各有特色的零工市场。

“零工经济不是就业的‘备选项’,而是高质量发展的‘新选项’。”何振宇说,目前,零工市场建设已纳入全市15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和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整体谋划、一体布局 ,人力社保部门将持续推动零工市场数字化、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服务可及度和便捷度,让灵活就业者更有尊严、更有保障。

专家建言
优化供需匹配机制 完善权益保障体系

“尽管目前重庆众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灵活用工服务,并借助线上线下平台汇聚了大量用工与求职信息,但在实际操作中,精准匹配仍存在瓶颈。”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研究员莫堃认为,零工岗位的技能要求、工作时间、薪资结算方式等愈发多样化,而求职者的技能水平、空闲时段、期望报酬也参差不齐,导致供需双方都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二次甄别。

同时,灵活就业群体权益保障存在问题。莫堃说,目前,部分灵活就业群体与雇主通过口头约定,未签订书面合同,这使得他们在遭遇薪酬纠纷、意外事故、超时工作等问题时,缺乏有力的维权依据。

针对以上问题,莫堃建议,首先要优化供需匹配机制。比如,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对零工岗位和求职者进行多维度画像。不仅记录基本信息,还要深入分析岗位的技能关键词、工作节奏偏好,以及求职者的学习能力、过往工作评价等隐性特征,通过智能算法实现精准推送。同时,建立人工干预的反馈机制,当双方匹配度不高时,工作人员及时介入调整,不断优化匹配结果。

其次,要完善从业者权益保障体系。“政府部门要鼓励用人单位与灵活就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工作内容、报酬支付方式等关键条款。”莫堃说,同时,可优化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机制,拓展参保领域,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积极性。

“还可以探索设立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专项基金,用于先行垫付工资、支付工伤赔偿等紧急情况,事后再向责任方追偿。”莫堃解释说。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刘一叶   审核: 余虎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