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出自AI设计的“春节年货”上新,有人觉得设计更便捷,有人认为创意太单一
2025-01-18 12:03
在很多人的感知中,人工智能仅仅存在于新闻里,或者大语言模型之中。
其实,人工智能早已嵌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春节将近,年货纷纷上新,街头巷尾也被装点一新。
很多人发现,包括红包、年画以及新年气膜装置在内的不少产品,色彩更大胆、创意更出彩,都不再是原来“丑丑的”样子,甚至更新周期也变得快起来。
有网友在社交媒体透露:“这背后,不少设计都是人工智能(AI)参与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
1月16日,潮新闻记者来到了义乌国际商贸城寻找答案。
▲义乌国际商贸城很是热闹 盛锐/摄
有店家选择拥抱:AI让设计更简单、更便捷
新年用品专区位于义乌国际商贸城三区,从大红的灯笼到烫金的福字挂饰,从写着吉祥话的春联到设计别致的新年红包。
走在市场里,目之所及皆是一片火红。
在负一层的一家红包专卖店中,五个货架上满满当当摆放着千余种红包款式。
除了传统的“喜庆话”红包,店家专门辟出了一片创意红包区。
▲AI参与设计的红包 盛锐/摄
▲AI参与设计的红包 盛锐/摄
漫画风、国潮风、网言网语的设计,让这些红包显得更年轻、更有潮流感。不过,很明显可以看出AI设计的痕迹。
对此,店员予以了肯定,“这些都是直供厂家设计师设计的,AI出图更快,基本上每周都能出三四十个款式。”
店员介绍,相较于传统款,这些AI设计款也很受客户喜欢,“很多设计都比较符合年轻群体的审美,线上也蛮好卖的。”其中,最火爆的是一款熊猫主题的新年红包,售价3元/包(6个),上架当天就卖空了。
不仅仅是新年用品,不少商铺店主都表示,会在设计中轻度使用AI,可以省去一道人工设计的步骤,还节约了成本。
▲网言网语的红包设计 盛锐/摄
2024年下半年,小龚就在东扩市场内开了自己的格子铺,主要售卖羊毛毡材质的产品,比如手机挂件、背包、杯垫等,毛估估有百余种款式。
“我们的产品大部分都是用AI设计出来的。”小龚介绍,过去一个产品在拿到图样之后,需要由人工进行重新设计,打板、制作大样之后,才能交付工人制作,周期在3-4周左右,“现在用了AI可以一键出大样,直接省了1-2周的时间,而且这部分人工成本也可以省下来用于提升材料质量。”
不过,小龚也提到,对于一些自有IP的款式,还是沿用了人工设计,“总要有几款压箱底的特色产品,要不然就容易被市场淘汰。”
▲小龚的羊毛毡产品铺 盛锐/摄
有人选择拒绝:不要千篇一律的创意
不过在义乌,也有人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
作为一家经营了三十余年的老店,宝娟年画的老板楼宝娟,并不希望AI过多介入产品设计。
在她看来,当前的AI,更多是对其它设计的杂糅,缺乏个性和特色,“每家每户的设计都是千篇一律的,那这个市场就没有活力了。更别说当下AI设计还存在一定的版权风险。”
从店名可以看出,新年产品是宝娟年画的主打产品,每年都有数千款新产品出炉。楼宝娟介绍,自己店里的产品都是厂里直供,“我们有近20名设计师,所有的产品都是他们一笔笔画出来的,我都要审核的。”
不过,楼宝娟也表示,厂里的设计师主要负责传统类型的产品设计,而更多新潮的设计则是依托于高校合作。
比如,宝娟年画就和苏州大学建立了合作机制,将优秀的学生设计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对学生来说不仅是一份不错的工作经验,也会获得部分相关产品的收益。”
▲宝娟年画里设计精美的红包 盛锐/摄
在店铺展厅中,就有一面设计精美的红包墙,这就是学生们带来的产品。相较于AI设计的产品,创意更多元、设计上也更精细。
在楼宝娟的办公室里,还存放着不少学生们的新设计,从风格到形制,很多款式都极具创意。
楼宝娟也提到,这些红包的单价也要比普通红包更多,“AI设计的红包可能两毛钱一个,这些则至少1元,贵的可以到15元。”
会担心被其他友商“借用创意”吗?楼宝娟笑了笑,“不怕的,创意储备是我们最强有力的武器。”
▲创意设计的红包 盛锐/摄
在这里,还能遇见更多的“黑科技”
除了人工智能之外,在义乌国际商贸城里,还有不少“黑科技”让产品变得更丰富,也更有趣。
比如今年爆火的“裸眼3D红包”,就通过类似切面的视觉设计,让字体浮于红包表面,颇有动感。而一些冰箱贴也通过VR设计,打通线上线下的“次元壁”,很有乐趣。
▲裸眼3D红包 盛锐/摄
而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有着一家“今奇玩具”,店里摆满上万件色彩丰富的玩具,它们体积虽小,结构却十分精巧——玩具全身“关节”都是可以动的。
店主曾先生表示,这些产品都是通过3D打印制作的。
两三年前,3D打印技术初露锋芒,作为一名义乌“创二代”的曾先生,就敏锐地捕捉到了先机,带着团队试水3D打印领域,没想到一头撞出了新天地。
“快,实在是太快了。”曾先生介绍,传统的注塑玩具,从设计到生产一款产品最快也得两天,而3D打印无需开模,推出一个新品只需要2分钟。
因为耗材的多样性,3D打印产品在结构和色彩方面,更具有优势。曾先生举例,像店里的龙玩具,环环相扣的身体和彩虹一样的渐变色,都是传统注塑玩具根本做不出来的。
创业两年,曾先生的公司一直是“满负荷”生产状态,“一开始我们只有5台打印机,到如今3500台打印机开足马力,每天生产约3万套产品,仍是供不应求。”
在同一片区域内,也有不少商家宣传自家的3D打印产品,但曾先生颇为自信,“现在从耗材到设计,都是自研的,全链条保证质量。”新的一年,他计划扩展到1万台机器,进一步提高产能。
▲盛锐/摄
曾先生的母亲吕阿姨也在店里帮忙,过去他们在商场里经营着一家饰品店。
吕阿姨说,过去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制作,一款产品出新需要个把星期,现在基本上几天就够了,“科技发展太快,我们也要努力跟上。”
不过,曾先生也明确表示,现阶段产品设计中还不会使用AI。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