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欧科学家论坛在德国举办 为中欧科技合作搭建交流平台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11-02 19:56

近日,首届中欧科学家论坛在德国法兰克福举办。论坛由海外华人科创联盟、中国留德学者计算机学会、中法健康医学学会、中德营造文化学会、中德可持续建筑协会、海外华人科创联盟德国分会等6家协会共同主办。20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参会,5万余名观众收看线上直播。

论坛共设8个分论坛,涵盖人工智能、碳中和与新能源、侨商与中欧科技经贸、城市规划发展等领域。与会者分享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保健、物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成果,探讨中国企业“出海”战略、中国企业在欧发展策略等话题。

▲图为论坛现场。中欧科学家论坛组委会供图

秉持开放共享理念

加强科技交流合作

“新一代留学生、华侨多为高级知识分子,许多人既是研究机构中的科研人员,又是创业者,与欧洲科学家、产业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论坛组委会主席蒋林华对本报记者说,“中欧科学家论坛旨在团结新一代留学生、华侨,构建中欧科技合作的长期平台,加强中欧两地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人才和创新企业集聚与融合。”

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副总领事伍鹏飞在论坛开幕式致辞中表示,中欧作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力量,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在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医疗健康和数字经济等领域,中欧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潜力。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量子计算和生物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对国际科技合作的开放态度。中国始终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愿意与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国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人类科技的进步与繁荣。

“唯有交流各自才能,方能点燃智慧之灯”。伍鹏飞引用德国数学家、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话表示,中德两国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以来,为两国务实合作装上了大功率“引擎”,极大地促进了两国在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和人员互访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取得了丰硕成果。前不久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战略部署。中国愿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当前,中国正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中欧、中德开展更多高质量合作、深化互利共赢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德国兰斯巴赫-鲍姆巴赫市市长迈克尔·默兹表示,德国有句谚语“不跟上时代的步伐,必将被时代淘汰”,今天面对全球挑战,尤其需要国际合作。德中科技合作与人文交流正不断向前推进,此次论坛集合欧中专家学者,将进一步推动合作共赢,共创美好未来。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来贺信,认为中欧科学家论坛搭建学术平台,促进中国与欧洲各国科技界交流互鉴、对话合作,有助于增进科学共识,取得务实成果。中国侨联常委李然在视频中表示,论坛为中欧科技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将推动双方在科学领域的协同创新与合作。

为促进科技创新与合作,论坛设立“2024年中欧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2024年中欧优秀创新企业奖”,10名博士及12家企业获奖。

推动中企“走出去”

助力外企“走进来”

本次论坛的侨商与中欧科技经贸分论坛,吸引众多侨商等商界人士参加。伍鹏飞表示,希望广大侨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推动国内产业升级,发挥人脉优势,积极引智引资;同时积极参与贸易投资,促进中国与侨商住在国的友好往来。

中德总商会主席、中德科技园董事长周松波博士分享了他对中国企业“出海”的思考和建议。周松波认为,现在和未来是科技红利和人才红利的时代,“出海”是未来发展趋势。通过“走出去”,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招商引智引资,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优化资源,着力打造符合国际水准的优质产品。

周松波建议中国企业积极利用德国丰富、专业、高度细分化的展会,通过参加行业展会,直接和德国企业对接,寻找终端客户,建立合作关系。

法中孵化器联盟协会主席孙学光分享了中欧企业创业创新的经验。孙学光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只有融入当地产业链,才能真正实现本土化发展。法中孵化器联盟旨在协助中国企业“出海”,同时帮助欧洲企业实现在中国的本地化发展。该联盟将带领15家法国企业前往上海,参加今年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其他在欧华人企业代表也为中国企业“出海”献言献策,建议中国企业深入研究“出海”目的国的法律法规。如,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已于去年10月1日进入过渡实施期。这就需要中国企业提高对绿色产业的认知和选择,提高产品碳足迹认证的国际认可度等。

探索人工智能应用

聚焦可持续发展

线下举办的第6届中德机器人论坛、第6届人工智能与交叉学科论坛、第3届临床诊疗与转化医学论坛、营造与艺术设计论坛、碳中和与新能源论坛,线上举办的心理学与脑科学国际学术会议等,既有已举办过数届的“老面孔”,也有初次亮相的“新人”。与会者探讨的话题具有前沿性、学术性、实践性等特点。

比如,在中德智能机器人分论坛上,来自北京天坛医院的杨艺博士分享了她对脑机接口在慢性意识障碍中的应用探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的蒋中亮博士介绍其团队在医疗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德国卡尔斯鲁厄工业大学的张嘉明博士做了题为《基于场景理解的智能移动辅助系统》的报告。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今天,零碳建筑、建筑节能是行业热点。在中德可持续建筑协会主办的碳中和与新能源分论坛上,中瑞项目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中瑞零碳建筑项目进展情况和中瑞科研对项目的贡献。2020年11月24日,瑞士联邦外交部与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瑞士联邦外交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在建筑节能领域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在此备忘录框架下,瑞士联邦外交部执行机构——瑞士发展合作署发起并资助中瑞零碳建筑项目,旨在通过引入瑞士的经验和技术,支持中国制定零碳建筑技术标准和建筑行业中长期碳减排路线图,并在不同气候区建设零碳建筑示范工程。如,北京市房山区拱辰社区中心、深圳市南山能源生态园零碳天地、绍兴龙山书院培训中心、哈尔滨超低能耗建筑创新综合体修缮工程等。

可持续城镇化发展是中德合作重点领域之一。德国被动房研究中心研究员、被动房中国区认证业务负责人况伟,在论坛上介绍了中德合作背景下被动房节能标准在中国的应用推广及发展经验。况伟指出,中国气候分区复杂,各气候区达到被动房节能的标准也与德国或者欧洲有区别。如何确保中国常见的超高层建筑的气密性及检测、如何应对由于中式烹饪特色带来更多热损失等本土化问题,需要中外合作探讨特色解决方案。在中德合作下,河北高碑店建设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被动房小区,青岛中德生态园、南昌社区幼儿园等一批被动房项目已相继投入使用。

在营造文化与设计分论坛上,德国巴伐利亚故乡保护联盟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了文化景观之于地区发展的意义,数据通讯专家肖曦鹏博士从软件开发应用角度展望未来城市智慧出行,中德营造文化学会执行会长、企业家蔺松分享了他对低空经济的关注和思考,中德营造文化学会会长、波恩大学博士孔洞一探讨李希霍芬遗产的数字丝路文明交流,德国洪堡学者唐燕和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何京洋分别介绍了北京和上海的城市空间更新与再利用,郑州大河考古美术馆馆长李效成介绍大河村遗址。

“未来,期待中欧科学家论坛吸引更多外国科技协会与专家参与进来,为中欧合作搭建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蒋林华表示。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 李周芳   主编:曾立      审核: 吴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