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开放故事丨与重庆开放同频共振 美联物流从6人小公司成长为国际化集团这30年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申晓佳 张锦辉

2024-06-13 12:00

重庆,深居内陆,不沿边、不靠海。

30年前,重庆的货运主要靠长江水道,外贸货运量几乎可忽略不计。然而,如今的重庆,“买全球、卖全球”、打造内陆综合开放枢纽,走出了一条绚烂的开放道路。

一路走来,重庆不仅建成了多个开放平台、开放通道,一批物流企业也随之成长、壮大。重庆美联国际仓储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美联物流)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

缺货源少通道

企业靠摩托车出口潮生存下来

上世纪90年代初,美联物流总裁何道国还是一名英语教师。为了爱情,他辞职下海,加入香港美联集团的重庆办事处。

岂料,商海拼搏的日子还没过多久,何道国就遭遇当头一棒:由于重庆的国际物流业务太少,香港美联股东方决定撤资,重庆办事处要关门。

怎么办?何道国不甘心,决定成立公司自己干。

▲2024年6月13日,美联物流总裁何道国介绍企业如何依托重庆开放通道格局将业务发展至全球上百个国家的历程。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1994年,美联物流诞生,成为重庆最早涉足国际物流的民企。何道国在红旗河沟附近的外贸大楼租了2间小办公室,6名员工。公司最值钱的资产,是一台286电脑,用来给财务做账。从此,何道国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

当时,重庆缺少对外的铁路、高速公路等物流通道,能出口的产品也少。为了找货源、找运输,何道国国内国外到处跑推介会。

据他回忆,那时,重庆国际物流的通道主要是“港包机”和长江水路。“港包机”即每周3-4班从重庆飞往香港的港龙航班,执飞的是空中客车A320飞机,主要载客,每趟可带1-2吨货物。载货量小、班次少,有时候还得多方托关系才能把货物送上去。因为国际物流走水路的时间太长了——从重庆发一船货,沿着长江到上海、宁波,才能搭上出海的国际货轮。光在长江上就要走15天。

当时,美联物流出口的产品多是化工原材料、纺织品、小家电等,主要销往非洲和东南亚。而进口的多是当时国内还无法生产的机电设备、加工中心等高端产品。

苦苦支撑几年后,转机出现。

上世纪90年代末,重庆涌现摩托车出口潮,当时本地某主流摩企一年的出口额可达5亿美元。抓住这波机遇,美联物流不仅挺了过来,还迎来“升级”,从红旗河沟的外贸大楼搬到了北部新区(现两江新区)的新办公室里。

为重庆争取综保区建设

助力中欧班列开行

一鼓作气,美联物流加紧扩展业务版图。

1999年,美联成都分公司成立,经营成都至世界各地的国际货物运输业务。2000年,美联物流在上海开设分公司,主营上海—欧洲、美加、地中海、中东等航线及世界各大港口往来的货物运输。2004年,美联物流又开设北京分公司,主要承办援外项目、国际工程项目、进出口成套设备运输。

此时,美联物流已积累了包括长安汽车、建设、嘉陵、ABB(现日立能源)等重点客户。

2001年,重庆出口加工区获批。美联物流首批入驻,2006年就在重庆出口加工区设立了保税仓库,为客户节约了大量成本,成为重庆外向型经济不断拓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受到,只有重庆的开放通道畅通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了,我们才能随之共同成长。”何道国说。

几年后,国家相关部委成立调研组到重庆调研,讨论是否建设保税港区。作为物流企业代表,何道国强烈呼吁:要建!重庆企业要发展外贸!需要降成本!

可如何才能证明这种需求的合理性呢?何道国拿出了美联物流多年的经营数据。

一行行数据,清楚记录了在海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重庆造”产品的种类、生产厂商、物流成本等。逐年上升的业务量,逐步增加的出口产品种类,越来越多的生产厂商,入驻出口加工区后节约的成本……大批重庆企业努力“走出去”的足迹,历历可见。

经过多方配合,积极争取,2008年,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即现在的重庆两路果园港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成为内陆地区唯一具有“一区双核”(水港+空港)的综合保税区。

此后,美联物流又积极参与推动中欧班列(当时称为“渝新欧”)开行。除了拿出经营数据来证明通道建设的必要性,何道国还当起了“中间人”。

中欧班列在试运行阶段,面临着货源不足的难题。何道国通过多年积累的客户关系,联系欧洲客户,还把瑞典宜家的亚太物流负责人请到重庆实地考察,请他协助组织回程货源。同时又积极给本地企业做工作,请大家尝试走这条全新的路线。中欧班列发运的首班列车上,就有美联物流协调来的电子元器件、数码产品等货物。

作为国际物流“老师傅”

护送赛力斯新能源汽车首次陆海联运

随着重庆开放之路越走越宽广,美联物流的企业规模也日渐扩展,自己拿地盖起了办公楼。如今,美联物流总部就设在紧邻两江新区重庆宜家商场的美联大楼。

美联大楼顶部有醒目的三个大字:渝新欧。何道国笑称,这是美联物流与重庆开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标志之一。他说,过去都是自己带队到沿海学习经验,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地物流同行走进了美联大楼,学习重庆的对外开放经验。

美联物流也逐渐成长为重庆本土搞国际物流的“老师傅”,大到轨道车厢设备,小到一辆轿车,美联物流都能拿出成熟的承运方案。

“搞企业不会一帆风顺,在大风大浪面前,两江新区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何道国说,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造成的困难,美联物流在两江新区的协助下,通过果园港走“水水联运”继续开展外贸业务,全年的进出口额达到6亿美元。

▲2023年3月22日,美联物流承运的赛力斯新能源汽车搭乘陆海新通道班列从果园港驶出。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2023年,“老师傅”接到一个新任务:护送50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的首次陆海联运。这次,美联物流采用了智慧物流方案,让50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一口气开进集装箱,省去了此前的货车“转运”过程。

2023年3月22日,这50辆赛力斯新能源汽车搭上了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从两江新区果园港铁路专用线站场驶出,经广西钦州港,一路奔赴欧洲。

▲2022年12月6日,工作人员在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美联物流仓库装运汽车零部件。记者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如今‘重庆造’的整车已经走向了全世界,作为物流人,我感到很自豪。”何道国说,现在,美联物流出口的“重庆造”汽车远销至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而进口的产品则以高档牛肉、水果、高端消费品等为主。

何道国感慨,仅从进出口商品的变化,就能看到重庆市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重庆高端制造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从业30年来,他亲历了企业的成长,也见证了重庆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快。如今,美联物流已经有500多名员工,11家下属公司,2023年,贸易额超过55亿元。今后,企业还将继续和重庆开放同频共振,为重庆勇当内陆省份改革开放探路先锋贡献民企的一份力量。

相关新闻

重庆开放故事丨一条向西一条向南 师徒两代火车司机见证越走越宽广的重庆开放之路

重庆开放故事丨携手日企在汽车小部件上挖出大市场 看一个小修理厂如何变身行业龙头

编辑: 李周芳   主编:曾立      审核: 吴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