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行业都卷,但新赛道也在不断涌现,比如打传统文化牌的食品行业,它们被称为新中式食品。
今年上半年,新中式餐饮订单量暴涨310%,相关商户数同比增长2.8倍,市场规模年增速超20%。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62%的年轻人因文化认同购买新中式食品,58%看重健康属性。
作为一个商业观察者,笔者却看到了繁荣背后的残酷现实:大量跟风入局者正在批量倒下。他们踩中了什么陷阱,这个行业有哪些坑要避免?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
陷阱一:把文化当贴纸,消费者不是傻子。
到处都是“枸杞+陈皮”,满街挂着水墨画和汉字招牌,但为什么茶颜悦色火了,无数模仿者却悄然关门?问题,出在对“文化”二字的理解上。
许多创业者以为,新中式就是把传统元素堆砌在产品上,如古风包装、中药食材、国潮装修。但显然,消费者要的不是视觉符号的简单拼贴,而是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化体验。
我们看“五味良方”为什么成功,它依据中医“五味入五脏”理论开发产品,每款糕点都有明确的养生逻辑——“心安甘味糕”含山药、红枣、枸杞和少量甘草,适合脾虚体倦者;酸味糕以乌梅、山楂为主,助消化生津。这不是简单添加中药材,而是将传统理论转译成现代产品语言。
再看“初茶花月”,它把折耳根、梁平白柚等重庆特产融入饮品,产品名融合国风与地域特色。这种本土化创新,让消费者喝到的不只是茶,更是对家乡的情感记忆。
真正的文化内核,应该是产品逻辑的底层支撑,而非表面装饰。那些只会复制“汉服+中药”公式的品牌,正在被消费者用脚投票淘汰。正如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莫远明所言,文化是外壳,产品才是内核。缺乏优秀产品力,再华丽的文化包装也难以持久。
陷阱二:把情绪当卖点,难吃毁掉一切。
这是90%创业者栽倒的地方。新中式食品确实满足了年轻人的情绪价值,比如打卡、分享、自我安慰式养生。但许多经营者产生了致命误判,以为情绪价值可以掩盖产品缺陷。
但现实很残酷,第一次消费可能因为好看、因为好奇、因为社交需求,但第二次、第三次呢?如果产品本身不够好吃、不够便捷、性价比不高,再动人的故事也留不住顾客。
杭州市中医院的黄芪枸杞饼上线一月销售额突破50万元,上海龙华医院的九黑芝麻丸长期断货,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即食阿胶糕成为热门伴手礼,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保证养生功效的同时,真正做到了好吃。
情绪价值能带来第一次尝试,产品力才能换来持续复购。那些把健康当成难吃挡箭牌的品牌,正在用低复购率为自己的懒惰买单。市场留给它们的时间,肯定不会太久。
陷阱三:被风口焦虑绑架,急功近利必翻车。
看到订单量暴涨310%这样的数据,无数人眼红了。他们带着抢风口的心态冲进赛道,却发现自己严重低估了这门生意的难度。新中式食品肯定不是快钱生意,而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系统工程。
供应链端,枸杞、陈皮、黄芪等药材价格波动大、品质难控制,没有稳定的上游资源,成本和质量都会失控。研发端,如何让药食同源的产品既有功效又好吃,需要中医、营养学、食品科学的跨界协作。运营端,从选址到培训、从品控到营销,每个环节都考验基本功。
那些急于扩张、短期内大量开店又迅速倒闭的案例,根本原因都是能力跟不上野心。他们看到了流量,却没看到流量背后的壁垒,看到了增长数字,却没看到增长背后的积累。风口只会吹来流量,不会送来能力。那些被焦虑驱动、急着变现的人,往往成为别人的教训。
新中式食品市场规模年增速超20%,在年轻群体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这是真实的机会。但机会从来只属于有准备的人。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品牌,都在做同样的事:用真诚的文化理解构建差异化、用过硬的产品力赢得复购率、用长期主义对抗短期诱惑。那些倒下的品牌,用真金白银证明了一个道理:在这个赛道,投机者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