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面对固态电池产业风潮,重庆借力又何妨
2025-10-08 13:45
10月7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传出消息,其研发的新型聚合物电解质,离子传输效率提高了86%,电池还能弯折两万次不坏,能量密度也达到了350瓦时每公斤,从而解决了固态锂电池长期以来最让人头疼的两大难题:一个是电池内部接触不好,阻力太大;另一个是锂离子跑得慢。
我们都期盼了好多年的固态锂电池,正处在技术突破前的关键时期,这段时间好消息不断,比如韩国SK On于9月建成试点工厂,将商业化时间表提前至2029年。美国QuantumScape与康宁合作,聚焦陶瓷隔膜大规模生产,其原型电池体积能量密度高达844Wh/L。Solid Power则已在BMW i7测试车上成功验证硫化物基固态电池的实际应用性能。
固态锂电池大规模商用的脚步越来越近,业界普遍认为将在未来3-5年内于高端市场实现小批量应用,并有望在5-7年内实现大规模渗透。
固态锂电池将直接解决当前电动汽车面临的续航短板、充电耗时、安全隐患和电池寿命等核心难题。更高的能量密度意味着车辆续航里程轻轻松松突破1000公里;极速快充可将充电时间缩短至10-15分钟;固态电解质从根本上消除了起火风险;更长的循环寿命则将大幅降低用户维护成本。
一句话,即将到来的这场技术革新,将推动新能源汽车全面进入高性能、高安全、长寿命时代,加速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届时,新能源汽车当前面临的大部分难题都被破解,整个汽车消费市场的格局或将大变。
重庆作为中国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基地,按省市排名,重庆年产量位居全国第三。面对固态电池带来的产业风暴,重庆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鉴于当前本地电池供应主要依赖外部(宁德时代为主),且自主研发固态电池核心技术存在高投入、高风险及竞争激烈等现实限制,笔者认为,与其自研核心电池,还不如借力上游创新,强化应用落地,这种策略更加务实。
为此,笔者建议重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抢抓机遇。一是锁定核心供应链。政府应牵头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等头部电池企业深度合作,争取固态电池技术在渝的优先布局和产能落地。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确保本地车企能及时、稳定获取最前沿的固态电池产品,避免在供应链竞争中受制于人。此举能有效降低技术获取成本,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
二是打造应用测试高地。充分利用重庆独特的山城地形及完善的智能网联测试环境,扩建并升级国家级测试示范区。积极引入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太蓝新能源等固态电池研发机构及企业,在本地车企上开展实车搭载测试和复杂场景验证。将重庆打造成为固态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的重要桥梁和验证平台,抢占应用先发优势。
三是强化智联融合创新。固态电池的特性为智能网联汽车带来更大发展空间。重庆可支持本地车企与华为等智驾技术伙伴,共同开发基于固态电池特性的智能能量管理系统、高效充电策略及V2X融合应用。探索固态电池在城市物流、低空出行等创新场景中的解决方案,推动技术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拓展固态电池的应用边界。
总之,固态锂电池的规模化商用近在咫尺,重庆要在这一轮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不一定非要受限于自主创新路径。从当前的竞争格局看,借力或许是一条更加务实的路径。重庆并非一定要在固态电池的核心技术源头上全面自研,而可以要将重心放在如何主动汲取和转化外部顶尖的研发成果,将其快速而深度地融入到重庆强大的整车制造能力、完善的智能网联基础设施以及活跃的应用市场之中。
换句话说,重庆应通过前瞻性的应用场景构建来牵引市场需求,通过高效的本地化生产与验证链条来承接外部技术,并精准地调配人财物等关键要素来组织产业力量。如此,方能立足既有优势,以更小的成本、更快的速度,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