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当重庆车有了“重庆芯”:远不止是解近“渴”
2025-09-04 17:35
关于重庆汽车产业的好消息,总是让人心潮澎湃。最近,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集中签约8个集成电路项目,到建设汽车芯片检测基地和EDA创新服务平台,再到成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芯片产业联盟,重庆在汽车芯片这条赛道上频频发力。
在笔者看来,这些举动,远不止让“重庆造”汽车用上本地芯片那么简单,其背后蕴含着重庆面向未来的深层思考与宏大布局。
第一层解读:不只为有米下锅,更是为种一片自己的田。
芯片素有工业粮食之称。一辆高端智能汽车甚至需多达3000颗。重庆生产如此多汽车,若芯片全依赖外部采购,就如同看人脸色吃饭。一旦全球“缺芯”或国际形势变化,汽车生产线便可能断炊,这就是前几年“卡脖子”的教训。
重庆如今的举动,绝非仅为短期内有米下锅,更是要解决饭碗问题。就像一个有远见的农夫,决定在自家后院开垦一片肥沃的田,从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全链条自主掌握。
这意义非凡。首先,重庆汽车将不再担心“断粮”,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其次,这片“田”本身价值会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攀升。当汽车、芯片、软件在重庆这片试验田里协同成长,碰撞出新技术、新想法,将形成生生不息的产业生态。这片“田”的价值,远超芯片本身,它将成为重庆未来几十年发展的“铁饭碗”和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上的战略高地。
第二层解读:造“聪明的大脑”,更要配“强健的身体”。
智能网联汽车如同一个聪明的机器人。“大脑”是软件系统,负责思考与决策;“身体”则是芯片,执行大脑指令。
经常听到一句话,叫作软件定义汽车,易让人误以为软件最关键。但光有聪明大脑是不够的,如果身体(芯片)笨重迟钝,机器人仍无用。软件指令再快,芯片执行滞后,必出问题。因此,大脑与身体必须完美配合,机器人才能真正聪明。
重庆布局的精妙之处在于,大脑(软件)和身体(芯片)并重,并力求协调发展。重庆不仅通过建设芯片检测基地和EDA平台强化身体硬实力,更积极培育软件开源生态,搭建创新平台开发大脑智力。新成立的产业联盟,更像一个专业训练营,汇集教练(软件公司)与体能师(芯片公司),为运动员(重庆汽车)量身定制最佳成长方案。如此培养出的选手,方能在未来智能汽车全球竞赛中,跑得更快、更稳、更远。
未来的汽车竞赛,比的不是谁的大脑更聪明,或者谁的身体更强壮,而是谁的大脑和身体配合得最默契、最完美。
第三层解读:不做大而全的杂货铺,要开必吃榜的特色店。
面对全球芯片巨头犹如“大而全杂货铺”的竞争,重庆作为新来的“厨师”,若想面面俱到,短期内难以超越。
因此,重庆在种自己的田、培养聪明机器人的同时,更应思考如何出奇制胜。笔者的建议是集中精力,做几道招牌菜,成为必吃榜上的特色店,而非贪大求全。
重庆的独门秘方正是其独特地形气候:山多、弯多、雾多。这些看似驾驶挑战,实则是发展智能汽车的天然试验场和活数据。可借此专门研发芯片,让汽车在“魔鬼路况”下也能开得最稳、最安全。
一旦这道“招牌菜”炉火纯青,独步天下,不仅重庆本地车企会用,全国乃至全球有类似驾驶环境的车企,都将排队采购这款“特色芯片”,可谓“一招鲜,吃遍天”。产业联盟的核心使命,便是识别潜力招牌菜方向,组织长安、赛力斯等大客户与芯片公司组成攻守同盟,通过预订大单,支持本土高端特色芯片的研发量产,助力其度过初创期。
总之,重庆在汽车芯片产业上的布局,无疑是一盘大棋。它不仅要解决当前“缺芯”难题,更在为城市长远发展耕耘充满生机的未来。通过自己“种田”保障核心供应;通过软硬结合,实现大脑和身体完美协同;再通过特色经营,打造独门绝技。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