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而非“产业”:一词之差背后是重庆低空布局的雄心
2025-07-09 20:03
7月8日上午,市委书记袁家军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工作。他强调,要加快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强市。
请注意,重庆一直以来的表述,都是低空经济而非低空产业。咬字眼,常常能读出政策风向标。这一词之差,看似细微,实则揭示了其背后截然不同的格局。
我们知道,产业,往往指向一个具体的、有边界的行业门类,比如汽车制造业、软件服务业。其核心是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销售。若将低空发展局限于产业思维,我们的目光便会聚焦于制造更先进的无人机、开辟更多的空中航线。这固然重要,但其本质仍是在现有经济版图上增加一个独立的板块。
经济,则是一个远为宏大和根本性的概念。它代表着一套资源配置、价值创造和系统运行的范式。比如说,数字经济的价值,不在于其本身的信息产业,而在于它作为一种基础能力,全面渗透和改造了各行各业。同样的道理,重庆布局低空经济的真正意图,也并非简单地在山城上空增加一个无人机产业集群,而是要将近地空间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要素,解锁其基础性、平台性的赋能潜力,为整座城市的发展注入系统性的乘数效应。
这一雄心,在重庆独特的山城地理环境中,拥有着最切实的实践土壤。
我们可以想象,当低空融入应急救援,它构建的是一种新的公共服务经济。在地形复杂的老旧小区,有人突发心梗,地面救护车穿行于狭窄坡道可能耗时十几分钟。而一套集成的智慧应急系统,能自动调度携带自动体外除颤器等设备的无人机,在宝贵的黄金四分钟内直线飞抵。这并非是售卖了一台应急无人机的产业行为,而是通过利用低空资源,从根本上重构了城市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效率和可及性,这正是经济形态的体现。
当低空融入城市管理,它催生的是一种新的精细治理经济。它不只是用无人机高空巡查,而是通过成千上万的飞行器与传感器,在云端构建一个与物理世界完全同步的城市数字孪生系统。交通疏导、内涝预警、污染溯源等复杂问题,都可以在这个虚拟空间中推演最优解。在这里,低空飞行器成为城市肌体最灵敏的神经末梢,让城市治理的模式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测,其改变的是城市运行的底层逻辑。
当低空融入现代农业,它驱动的是一种新的精准农业经济。无人机不再只是飞着喷洒农药的工具,而是搭载高光谱相机的飞行诊断师。它能为每一棵果树、每一片作物进行CT扫描,生成数据处方,再指导植保无人机进行外科手术式的精准作业。这让农业生产的范式,从依赖经验的粗放模式,跃迁至数据驱动的精准科学,其价值远远超出了飞行器本身。
从这些场景可以看出,低空经济的本质,是为传统行业增加了一个全新的高效率作业维度,并由此引发了“化学反应”。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超越产业思维。政府要做的,不应仅仅是补贴和扶持少数造飞机的龙头企业,而更应着眼于搭建一个开放、普惠的天空基础设施。
政府还需要扮演好修路人和交警的角色——加快构建统一、智能的低空飞行服务管理系统,即天空的操作系统;制定清晰、稳定的空域使用规则与数据安全标准。只有当各行各业都能像今天使用互联网一样,低成本、高效率、安全地使用低空资源时,源自全社会的内生创新才能被真正点燃。
总之,从产业到经济,一词之差,是重庆发展低空事业格局与视野的体现。它意味着重庆的目光,超越了飞行器本身,聚焦于其背后更宏大的赋能价值。其成功的标志,将不在于天空中有多少飞行器,而在于“低空×”的赋能效应渗透到了经济社会的多少个角落;不在于无人机产业园的产值,而在于它为整座城市的运行效率和产业竞争力,带来了多大的乘数增益。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