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天台经济,绝不仅仅是“吃饭喝酒”
2025-05-13 15:58
重庆旅游市场目前有个新动向,就是要发展以高空观景台为载体的“天台经济”。红了很多年,要提升旅游竞争力,就得打造新场景,提供旅游新体验,8D城市错落有致的房顶,未来可能要派上大用场了。
不过,笔者不免担心,这些高高低低的房顶上,未来会不会又是大大小小的餐馆甚至大排档?这无非是让游客换个地方吃饭,是改变不了重庆旅游目前客单价过低的现状的,倒不如以此为契机,高举高打,下狠功夫,把天台经济做成重庆旅游的新名片,刷新重庆旅游辨识度。
这样做,重庆是有底气的。为啥这样说?
首先,一般来说,城市景观被视为地面上的立面(建筑外墙)和天空下的第五立面(屋顶)。但重庆不同,其层层叠叠的结构使得许多屋顶成为了在不同高度可见、可达的“地面”。天台经济的开发,意味着这些原本被忽视或功能单一的“第五立面”,将成为城市重要的视觉焦点和品牌载体。每个被活化的天台,不仅仅是一个经营场所,更是其所在建筑、街区乃至城市在空中的一个视觉标识和“品牌锚点”。
顺着上述逻辑往下推,我们不难发现,天台不仅仅是建筑的延伸或简单的商业空间,而是重庆这座垂直、立体城市形态的顶点和瞭望台。从这个高度俯瞰,市民和游客不再是行走在复杂的肌理中感到迷失,而是能够将城市的层次、脉络、江河走向尽收眼底,获得一种对城市整体结构和自身位置的全新感知。
这种全景式的体验,有助于强化居住者和访问者对重庆独特性的认知和认同,将抽象的“8D魔幻”具象化为可感知的空间秩序。这是一种基于地理优势的文化和认知空间构建。试问,平原城市能做到吗?
其次,城市体验不仅仅是视觉的。在重庆,不同高度的天台拥有截然不同的声音景观(远离地面喧嚣的宁静、更接近风声雨声、听到远处江轮的鸣笛)和感官体验(阳光直晒、风力更大、空气更清新或混杂)。天台经济提供的,正是利用这些独特感官元素的体验产品。
设计天台空间和业态,充分利用和强调这些高空的独有感官元素(例如,声音艺术装置、利用风力的互动设施、强调天空变化的观星或观云活动),使其成为提供纯粹“高空感官体验”的目的地,而非仅仅是吃饭喝酒的地方,这才是正道。
正是由于有这样的优势,重庆城市建筑上的这些天台,该布置怎样的业态?
当然不是排斥“吃饭喝酒”,但这不能是主力业态,一开始就要做出调性,做出独特的消费场景,然后再扩大业态半径,丰富消费品类。
笔者认为,首先要做的,是将天台打造成为城市创新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实验场,成功后可以向下或向外推广。比如说快闪活动、概念店、小型发布会、临时展览,再比如创意产业的孵化空间等。
这个时候,如果全部交给市场来做,那业态难免会凌乱。市场自动调整业态,需要很长时间。政府就需要发挥引领作用,比如将部分天台设定为城市创新孵化或文化实验的专属空间,提供政策或租金优惠,鼓励非常规业态和公共服务上楼,测试城市空间利用的新边界。
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往深处拓展。比如通过规划和可能的物理连接,在不同的天台之间形成一个多层级的立体慢行系统。这不仅仅是交通意义上的慢行,更是视觉漫游、体验切换的系统。同时,不同业态、不同氛围的天台集合,可以在物理高空构建起一个独特的空中社交网络,吸引有特定兴趣的人群在高处交流、互动。
再进一步说,可以探索如何在城市规划层面,将不同建筑、不同高度的天台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主题化的空中线路(如“文化天台径”“美食空中廊”),研究如何通过会员制、联票或数字平台,引导游客在不同的天台之间穿梭体验,形成独特的天台经济发展模式。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