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荣昌提点建议:把网络流量变成产业经济的“留量”
2025-05-02 18:09
荣昌实在太火了。重庆高速集团数据显示:“五一“假期第一天,荣昌、荣昌东、荣昌西车流量同比依次上涨83.09%、93.12%、108.94%, 荣昌服务区车流量、客流量同比增长39.64%、23.86%。
泼天的富贵就在眼前。但这热闹能持续多久?流量会不会呼啸而过,如何才能真正沉淀下来,变成实实在在支撑本地发展的“留量”?
想把网络流量用好用活,关键在于把目光转向自己真正的家底——那些深植于这片土地的特色产业。荣昌有啥?有千年历史的安陶,有素雅坚韧的夏布,有国家级优良猪种荣昌猪,还有以此为基础的食品加工业。这些,才是荣昌区别于其他地方、能长久吸引人、让人掏钱的硬核实力。
怎么干?得把流量往产业上引,让产业接住这流量,并把它变成真金白银。
首先,把产业场景化,让流量进来有得玩、有得看、有得体验。光摆摊卖东西不行。安陶,不能只放在货架上,要让人能亲手玩泥巴、学拉坯、画彩绘,在古朴的龙窑边喝杯茶,感受陶都的千年窑火。可以打造一个安陶生活体验区,吃住行游购娱都带上陶的印记。夏布呢?别总让人觉得是老土布,要请设计师来,把夏布做成时尚的衣服、包包、家居用品,办时装秀,搞文创设计,让年轻人也觉得潮。游客来了,可以亲手体验织布、染色的乐趣,了解这项非遗技艺的不易。荣昌猪,不能只想着卖猪肉,要打响“中国最好吃的猪肉之一”的名号。围绕荣昌猪,开发特色美食,比如全猪宴,建几家有口碑的特色餐馆、农家乐。甚至可以考虑建个现代化的荣昌猪主题科普乐园,让人了解它的前世今生和美味奥秘。总之一句话,把产业资源变成游客愿意花时间、花心思去体验的产品。
其次,借网红的势,把荣昌“品牌化”,让人记住“荣昌产、荣昌造”。 网络热度是窗口期,要赶紧把荣昌这个牌子打出去。不只是宣传旅游景点,更要宣传荣昌陶、荣昌夏布、荣昌猪。讲好它们背后的故事,是匠人精神,是文化传承,是独特风味。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方式,让更多人知道,荣昌不只有路过的高速,更有值得带走的好东西。可以搞个“荣昌好物”区域公共品牌,把特色产品都装进去,提升整体价值感。
再次,把消费“链条化”,让流量来了能方便地花钱,走了还能回购。 游客来了,在哪儿买到正宗的荣昌货?景区、交通枢纽、商业街,要建一些有品位的荣昌特色馆,集中展示销售。土特产不能还是老包装、老面孔,要设计得好看、便携、有故事,让人乐意当伴手礼。同时,线上渠道要跟上,游客回家了,想再买荣昌猪肉、夏布制品、陶器,能在网上下单。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喜好,精准推送,把一次性游客变成长期客户。
网络流量是把双刃剑,是机遇更是大考。应对得当,就能借着这股东风,把深厚的产业基础和这波关注度结合起来,实现从流量高地向价值高地的跃升,让区域经济的筋骨真正强壮起来。若只是满足于表面的热闹,等风头一过,留下的可能只是一地鸡毛。荣昌需要拿出绣花功夫,把流量文章做深做实,才能真正笑到最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