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看重庆城市治理数字化的技术逻辑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吴刚

2025-04-19 19:23

4月18日下午,数字重庆建设推进会举行。要求加快数字重庆基本能力建设,扎实推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新跃升。

用数字手段治理城市,重庆人可以说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数字手段为啥能带来这么大的效率提升呢,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理论上如何解释?

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边际成本递减的规模效应。

像重庆这样的超大城市作为复杂巨系统,传统治理面临“规模不经济”陷阱——管理成本随规模扩大呈指数级增长。

通过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的数据复用、算法复用,数字化就发挥作用了,它实现了治理能力的规模效应。例如,重庆“渣土车监管一件事”应用在全市推广后,跨区违规处置成本下降80%,这正是“梅特卡夫定律”在治理领域的体现:网络价值与节点数平方成正比。

“梅特卡夫定律”是个啥呢?举个例,一个只有少数用户的社交网络,其价值相对较低,因为用户之间的互动和信息交流有限。但当用户数量迅速增加时,网络的价值会急剧上升,因为每个新用户都能与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连接和互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第二,也是更关键的问题,数据是如何流转的,它是怎么变成现实生产力的?

这其实是个技术逻辑问题。笔者总结了一下,首先,重庆的城市治理数字系统,通过16万类数据编目、1023万个感知设备接入,重庆将桥梁、管网、消防等分散数据整合为“城市生命体征指标库”,形成实时动态的“数字孪生城市”。

例如,桥梁传感器实时监测结构健康,AI算法自动预警风险,处置效率提升5倍。这种全域数据融合,如同为城市安装了“CT扫描仪”,让隐性风险显性化。通过这样的数据融合,就实现了“碎片化”到“全域一张网”。

其次是通过算法驱动,从“人找事”到“事找人”。 AI与物联网技术的结合,重构了问题发现机制。渣土车监管中,摄像头+图像识别算法自动抓拍违规行为,事件处置率从20%跃升至90%;共享单车通过GPS电子围栏技术,实现“违规停车15分钟自动派单”。算法成为“永不疲倦的巡查员”,将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干预。

最后是流程再造,实现了从“串联审批”到“并联协同”。重庆依托三级治理中心,将跨部门业务整合为“一件事”场景。以新生儿落户为例,过去需跑5个部门,现在通过“渝快办”App20分钟完成全流程,背后是数据共享、权限互认的“数字齿轮”精密咬合。这种“多跨协同”机制,打破了传统科层制桎梏,形成“问题发现—智能分拨—协同处置—反馈评估”的高效闭环。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审核: 陈钧 主编:曾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