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菜园坝火车站长啥样?设计专家为你揭秘→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杨永芹

2024-12-12 19:20

2022年6月20日,菜园坝火车站(也称重庆站)停止办理客运业务,启动改扩建工程。

改造后的重庆站长啥样?

12月12日,记者从在渝举行的中国地方铁路协会站城融合发展分会成立大会上获悉,重庆站改扩建工程已进入设计后期阶段,未来建成投运后,将成为无缝衔接、立体高效的高铁站,市民在候车大厅就可直接观赏长江两岸美景。

▲重庆站效果图。 中国地方铁路协会站城融合发展分会供图

除此之外,重庆站还有哪些变化?记者采访了相关设计负责人。

站房设计规模是原来的3倍

“新建的重庆站站房设计规模是原来的3倍。”负责重庆站设计的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总负责人张文磊介绍,新建的重庆站作为重庆市对外交通的主要客运枢纽,承担既有成渝高铁、在建渝厦高铁重庆段、渝万高铁和成渝铁路改造项目始发终到功能,东西向形成厦渝主通道及沿江高铁辅助通道,是我市构建“米”字型高铁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有的重庆站设有1场3台7线,站房规模约2万平方米。新建的重庆站站房设计规模6万平方米,站场规模为2场7台14线,其中渝湘场5台10线,成渝场2台4线,车站最高聚集人数6500人,远期重庆站旅客年发送量2621万人。

目前,重庆站用地周边仅有菜袁路一条城市主干道。为方便车辆进入车站迎送旅客以及市民快捷方便乘坐高铁,新设计的方案,将在重庆站用地北侧新建一条道路,作为重庆站进出的主要通道,并将引入三条轨道交通线路:18号、26号、27号线。

▲重庆站效果图。 中国地方铁路协会站城融合发展分会供图

四个方向旅客均可进站

与改造前的重庆站单一旅客进站相比,重庆站形成了“北侧为主、东西南为辅”的四向进站方案,即旅客可从四个方向快速进出车站。

张文磊表示,重庆站规划了城市交通中心CTC(智慧调度系统),主要旅客可通过CTC实现快速进出车站。站房西侧设置了腰部落客区,南侧菜袁路一侧也可就近上落客,东侧作为老重庆站的主要进出方向,同样也设置了进站口。

▲重庆站效果图。 中国地方铁路协会站城融合发展分会供图

这样,新重庆站将形成集中落客与周边道路多点落客相结合的方式,避免传统集中式落客导致进站排队时间长等问题,实现旅客快速进站。

新重庆站还是一座智能车站,通过建设智慧枢纽信息管理平台,实现智能列车车显、智能公告、智能服务引导、智能指路、智能动态标识等服务,满足项目承载交通枢纽的各项功能要求,为旅客提供高效、舒适、便利、安全的出行服务。

将成为重庆新地标

“新建的重庆站,还将是一座能够传承历史和记忆、做到山水站城和谐相融的现代化车站。这是本次设计最大的亮点。”张文磊表示。

重庆站不仅仅要解决站城融合的问题,也要回答好车站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重庆站设计为“山、水、站、城”四维融合,未来将成为重庆新地标。

如何实现四维融合?

据介绍,由于重庆站地处城市核心区,改造的核心是推动车站与周边同步优化升级。项目用地背靠鹅岭、面向长江,车站改扩建和城市更新改造还要与山、水环境和谐共生,充分显山露水、自然而然。

▲重庆站效果图。 中国地方铁路协会站城融合发展分会供图

因此,重庆站在设计方面体现三大特色:一是“立体特色”,形成“向上发展”的立体化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成集高速铁路、城际和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公共汽车、出租车及航空港紧密衔接的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了无缝衔接、立体高效的换乘系统。

二是“山水特色”,设计为一座融山水的现代化车站,旅客在候车大厅可观赏长江两岸美景。

三是“重庆元素”,在内外装饰材料的选择上,以云雾白为基础底色,青砖灰为主基调,展现雾都特色,候车大厅内八处机电单元侧面,利用LED灯槽和穿孔铝板,描绘出渝城八景,展现自然风景和文化氛围,地面铺装点缀重庆红文化拉丝铜板,彰显山城红色记忆,让旅客在车站内感受浓郁的城市文化特点。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蔡杨   主编:曾立      审核: 吴刚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