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直达航线如何实现常态化运行?业内专家在渝探讨→
2024-11-29 17:50
物流是实体经济的筋络。11月28日,“重庆港—宁波舟山港”江海直达航线正式开通,实现了万吨级船舶从东部沿海直航大西南,为内陆企业进出口业务提供了新的运输通道。
江海直达航线开通,为企业带来哪些利好?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未来如何实现常态化运行?11月29日,在渝举行的“江海直达产业推介会”,业内专家进行了探讨。
▲推介会现场。记者 杨永芹 摄
江海直达带来三方面利好
“时间缩短、货损降低、节约成本。”民生集团党委委员、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文波表示。在他看来,采用江海直达运输模式,时间较江海联运可缩短5-7天,货损降低了千分之一,成本降低约一成。
重庆口岸物流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江海直达,对重庆来说,将放大“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全产业链效应,通道优势还将最终转化为推动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胜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西部地区是重要汽车、装备制造基地,大量的钢材、矿石等原材料,需要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输通道来保障和支持。江海直达通过提供便捷的进出通道,可以有效解决江海联运等模式下环节多、货损大、预期差的问题,确保了企业原材料的及时、稳定供应,保障了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运行。
二是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当前,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等对运输成本和效率敏感的产业,正在由沿海向内陆转移,稳定、高效的运输服务使得产品能够更快速、低成本地运往沿海和国际市场,增强产品的价格竞争力,提高客户满意度。江海直达让重庆乃至西部地区成为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为产业集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是服务西部产业升级。江海直达运输能够加强西部地区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国际市场的联系,推动自身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例如与水路运输紧密相关的航运金融、物流信息、船舶配套等服务业将得到快速发展,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提供新的动力,提升了产业综合竞争力。
发展江海直达大有可为
“开通江海直达航线正当时。”舟山市政府副市长方铁道表示。
2023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了38.8亿吨,其中三峡枢纽货物通过量为1.7亿吨,沿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85%以上的大宗物资和外贸货物运输量,主要依靠水运来实现。
如此大的货运量,采用江海直达,将大大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在他看来,川渝地区大宗物资江海直达市场规模约3300万吨,主要集中在铁矿石、有色金属、粮食等货种。因此,长江中上游地区发展江海直达大有可为。
舟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曹军表示,为迎接江海直达航线开通,浙江相关方推动打造了江海直达精品船队、优化“江海联运在线”平台、创新“进境粮食在线监管系统”,成立全国首个江海直达产业链,这有效推动了货物高效快速到达川渝地区。
陈文波表示,随着船舶大型化和新能源船舶推广,集团将结合江海直达航线开通,探索建造江海直达集装箱和滚装船舶,从而更大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和江海直达运输的优势。
常态化运行还有哪些制约因素
要推动江海直达常态化运行,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在舟山舸禾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勇看来,要实现“重庆港—宁波舟山港”航线常态化运行,存在两方面的因素制约,一是需要进一步对湖北荆州-宜昌航道进行整治,确保江海直达船舶可以畅通运行;二是在对船舶进行科技赋能、实时监管的同时,应该把船当成移动监管场所,减少船舶开行前的监测放行时间,这样江海直达全程运输时间有望再缩短5-7天时间,运输成本有望再降低约一成。
长江航运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欧阳帆表示,应建造更多的绿色和智能化江海直达船型,当地政府也应加大lNG、新能源船舶用能补给配套设施建设;推行江海直达+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发展,加快推动多式联运“一单制”创新发展,从而更大程度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重庆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港航物流事业部总经理张水平表示,为推动江海直达常态化运输,集团将围绕船、港、货三个要素聚焦降本增效,加大江海直达航线的测试力度和开行密度,与宁波相关方一起共同来建造江海直达船型,积极开发江海直达货源、培育新产业,推动江海直达可持续性发展。
江海直达产业推介会由重庆物流集团有限公司、舟山市港航和口岸管理局等联合举办,沿线60多家港口,粮⻝、矿石、供应链等企业负责人和专家参加。会上,宁波舟山港务有限公司、重庆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民生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三方将利用各自资源共同开发长江黄金水道,共同参与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合力构建大宗散货、汽车、集装箱等江海联运通道;深化港口运营、多式联运通道开拓,并就全程物流、供应链物流等业务进行广泛合作,共同推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助推内陆开放综合枢纽建设,提升重庆综合枢纽规模和能级。
▲签署合作协议现场。记者 杨永芹 摄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